雖然平時我已經很少看《文匯報》及《大公報》,但近期聽到《大公報》將會取消國內21個營業辦事處及遣散員工,還是令我這個修讀新聞學的人欷歔不已。
《大公報》是中國報業史上百年大報,由民國時期至現在,見證了中國現代發展歷程。但近數十年來在香港發展令人慨嘆,好多地方《大公報》可以免費取閱。這意味着讀者人數減少,收入可想而知。究其原因,辦報單位視報紙為單方向宣傳政策工具,對民間的意見未能正視,更加沒有把報紙打造成為社會交流平台的理想。結果,報紙自己寫自己的意見,不管讀者的需要,久而久之與讀者的關係越來越遠。因為大部份讀者只會喜歡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觀點,即是說如果傳媒的觀點同讀者格格不入,報紙與讀者的關係不能維持長久,而一份報紙如果長期受讀者歡迎,足以證明報紙觀點是可以反映民意。
本來一份報紙興旺與否不一定需要十分關注,但是當這份報紙是由官方或非常接近官方人士經營時,問題就很嚴重,絕非只是一盤生意那麼簡單。這樣的報紙除了自己生存不了外,更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資訊交流,政府與民間無法利用這份報紙交流意見,無法找出社會問題所在,更難寄望共同找出解決社會困難的辦法,也就影響了整個政府和整個社會工作效率和前進步伐,完完全全是社會的損失。
自由傳媒有助傳達民意
日前有機會與國內其他地區的朋友閒談,小部份朋友表示,香港的報紙有時言論相當極端,不管政府對或錯,總是無限批評,影響政府施政、社會運作。必須承認,這種情況是有的,一些報紙可能因為記者的水平、老闆的取向,一些言論可能偏激,但不能因此否決傳媒在社會上的意義甚至萌生起整頓傳媒的想法,這完全是因噎廢食的思維,情況就如有人因為部份警察執法時不禮貌和濫權,甚至以權謀私、作姦犯科,就起了廢除警察維持治安和執勤任務的想法,只緣害怕警察執勤就可能會濫權。但一旦限制警察角色,社會可能治安不靖,盜賊如毛。同樣,如果一但失去傳媒監察社會,政府自然會走向濫權極權,所以兩者應該並肩而行,良性互動,社會才可以進步。
目前不明《大公報》關閉21個營業辦事處,是否意味着不管有沒有收入,報紙仍然會照辦。但照目前中央管理傳媒的理念原則以及治理香港的方式,這個可能性非常高。目前香港傳媒因為要有廣告收入,向北京傾斜,可謂眾人皆知,如果用國內七不講原則,有錢就報道、無錢就睇唔到的趨勢看,香港傳媒所能發揮為民喉舌的角色作用將會急劇滅亡。
當一個社會政治制度上,精英制度不復存在、代議政制無法取而代之,社會運作效率急劇下降,民怨急劇增加,就連報紙等傳媒為民喉舌的作用都失去,市民面對住政治制度不彰,下情難以上達交流,只會被迫從制度以外謀求出路。到時是否仍然能夠以法治兩字為定海神針?誰也不能保證。
當一向對香港考試和教育制度百般遷就的父母,都挺身而出要求改革時,就知道香港倚靠政府威信穩定民心的能量已經相當薄弱。從政者如果仍然不知所措,我真是為你倒抽一口涼氣。民意是施政指南針,要珍惜它仍然有耐性與你交流的𤏸金時刻!
謝志峰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