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法國農莊古董家具 不賣浮誇

【專題籽】法國農莊古董家具 不賣浮誇

【專題籽:舖仔小店】
提起法國古董家具,腦裏盡是路易十五時期,那些皇室氣派、流線型設計、寬闊椅背、鍍金精緻的家具。然而,踏進Parc古道具公園,就有另一種感覺。我心想,「全都是平實設計的木家具?」正當心中疑惑,店裏淡淡的木香瞬間讓我鬆弛下來。店主Cecilia方才解畫,「這裏大部份都是法國南或北部農莊provincial style的古董家具。樸實,溫婉,不像那些鑲金的土豪家具般離地,它們帶給人一種生活感。尤其法國農村家具,樸實中仍帶有法國着重流線型的美感。」

對於法國人而言,生活的美感是最重要。尤其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洗去從前的浮華,每一件木製的家具實而不華,就以一張典型的飯桌椅為例,沒有rococo風格的矯揉造作的曲線,全變成直線條、 梯狀椅背,簡單以刻有凹槽(fluted)的支柱裝飾凳腳。別以為鄉下就是窮等人家,他們對於佈置依然講究,飯桌和咖啡桌都會區分開來。甚至是大戰後,雖然國家人民密鑼緊鼓重建社會,但他們同時不忘生活品味。Cecilia即舉起一個1930年代的網球拍,網球拍置於一個木架內,既可拉緊球拍的線,亦可座地擺放,旋即變成家中擺設之一,可見法國人對玩樂的追求;然後Cecilia又拿起一個像手袋的小木箱,原來是1940年代釣魚用的箱子,用來盛載魚穫,蓋子亦以格紋啡皮包裹作凳,「對於現代人而言,這都是新穎的設計,所以我從不認為係賣緊舊嘢。」
歐洲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咆哮的二十年代,歐洲尤其是法國,踏入一個充滿矛盾掙扎的時期。相近於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雙城記》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些年戰後心有餘悸,心裏想着復仇,晚上卻紙醉金迷;甚至是建築藝術風格上,藝術家亦在新舊風格中搖擺不定,在兩戰間冒起的art deco風格,正是遊走於傳統設計象徵華麗財富與未來主義之間, 這些矛盾令此時期的產物顯得有趣。
Cecilia當家具買手多年,經常出入米蘭展等活動,「見盡新穎設計卻不能吸引我的眼球。反而是途經flea market、古董店,被戰爭時期、法國農莊的家具所懾住。」因為每一件家具,腦海裏就像可以拉出一段3D立體的歷史故事。Cecilia笑言讀書時期不愛讀世界歷史,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爭雄以至錯綜複雜的關係、那些可讓人背記至反胃的時序、戰爭發展和民生影響等等,她都無心機研讀。反而現在可從家具的木質、設計風格,從一件一物中,追溯當年的歷史。

Cecilia特別鍾情法國農莊風格的家具,全店也是她的心頭好。

古董婚紗可租借在場內拍攝。包場約$3,000。

店裏以法國農莊風格作主調,既做餐廳,亦賣家具、衣飾。

一張轉動椅 見證二十年代工業發展

Cecilia故弄玄虛,拉出一張銅管腳架,可以轉動或升降的木椅。我猜想它們應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因為戰後物資短缺,製成品惟有在物料上「左搭右搭」。Cecilia說:「戰後二十年代,法國大力發展工業,在家具的設計上都滿有工業的味道。」事實上,1926年,法國工業人口第一次遠超農業人口,其發展更遠超英美等國。法國經濟還在復蘇之初,設計應實用為主,那當時為甚麼會有轉動的椅子?此疑問未解,Cecilia又推出另一款椅:這張同樣是可以轉動的椅子,但只有一塊像碟子、兩邊微蹺起,只能剛好承托雙臀的座椅,而且座椅微微向前傾斜,沒有椅背。我坐上去,起初有點難平衡,如坐針氈,然後不得不坐直身子,重心向後才行。Cecilia終於開腔解畫:「剛才兩張椅都是建築師專用的工作椅。因為建築師都坐在一張斜枱前工作,這張沒有椅背的工作椅,方便他們前後移動畫圖。當時建築師亦會圍坐在大木桌前一起工作,因而設計了這些像吧枱椅的工作椅。」
「戰後社會出現很多新事物,設計更加前衞。」這正是Cecilia沉迷戰爭時期產物的原因。她曾在flea market上買到一個二十年代的泵奶器,全玻璃設計,加上一條吸管,驚訝萬分。當時心想,「『女人不是都在家中就可以餵奶嗎?為甚麼需要設計泵奶器?』於是想到,一次世界大戰後,男丁不是戰死沙場,就是服役,為了增加勞動人口,令社會更快復蘇,女人都外出工作,這個設計前衞的泵奶器就大派用場。」這正是因應環境所需而生的時代的產物,在現在物質豐富、應有盡有的現代社會,反卻是那種時代產物更有歷久不衰的氣息。
Cecilia再掏出一張貌似平平無奇,深啡色的摺椅。但仔細看,才看到椅背上刻上美軍的字樣。我大驚小怪,大喊:「甚麼?打仗都拎住張摺凳?」Cecilia答:「卒仔不坐椅子,長官也要坐啊!」可想而知在軍隊中長官的地位何等重要,想到士兵行軍途中手臂夾着摺凳,狼狽不堪的樣子,就讓人哭笑不得。但這張美軍摺凳卻離奇地留在法國北部呢!Cecilia自大學畢業後鮮有發揮其推敲的精神,「應該在諾曼第戰役中美軍遺留在法國。」她認真地說。「這張摺凳是四十年代一個好摩登的設計,最美麗的地方是,在設計中看到他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的功能。」

祈禱櫃:1940年代的祈禱櫃,從前每家每戶必有祈禱櫃和祈禱椅。上放聖像,從櫃的高度,可知那些年信徒虔誠的程度,必跪下禱告。$3,680

飯椅:椅背和凳腳常有這種刻有凹槽(fluted)直條的裝飾,是法國農莊家具的標誌。與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家具講求曲線、模仿女士美腿的cabriole leg風格迥異。$2,890

泵奶器:1920年代產物,精美。$2,800

功課桌椅:1930年代小朋友家中的功課桌椅。一次世界大戰後,家具經常運用銅鐵和木材一起製造。$6,880

釣魚袋+凳:這個像箱子的袋,其實是1940年代法國人的釣魚袋,以極輕的雜木做成,既可坐,又能裝魚穫。$3,580

木門:Cecilia說這是一對從法國舊樓拆下來的舊門,油漆是真正經過年月洗刷剝落,法國人叫這種剝落痕迹為shabby chic。$21,800

自己鍾情酸枝 襯杜魯福電影海報

以為Cecilia的家也是法國田園風,誰知大部份都是中國酸枝的家具,「喜歡混搭歐陸風,法國導演杜魯福電影海報配襯酸枝椅。」小時候,她家裏有很多中國酸枝家具,入讀大學後修讀平面設計,遇上研究酸枝家具的老師,從其學懂當中蘊含的禮儀和意義就愛上了,「二十出頭,一個人流連摩羅街,資金有限,一看見有損毀的酸枝家具,減價三千多元的兩張『小姐凳』就買回家。至今,這些酸枝家具仍在我的家中。」「我對家具的想法是,不可浪費。它們跟我一輩子。」

子彈袋:屬二戰時期,保存得很好。$450

鼬鼠袋:為甚麼這個袋會有洞呢?原來是獵人專用來放鼬鼠的袋。打獵時利用鼬鼠嗅覺尋找獵物。$2,880

建築師椅:這張沒有椅背、工業味濃的,正是1930年代法國建築師專用的木椅,只要坐直身子,就能前後移動,不會倒下,方便他們坐在斜枱前畫圖工作。$3,580

軍官摺椅:
Cecilia在法國北部找到這張美軍摺凳,相信是1944年諾曼第戰役時美軍留下。$6,980

Parc古道具公園Antique & Lifestyle
觀塘鴻圖道60號鴻福工廠大廈10樓B2室

記者:陳芷慧
攝影:許先煜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