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我一直都很想說:「金管局不是特區政府的投行。」
金管局的外滙基金,既包括了港元的貨幣基礎,也同時兼管政府的財政儲備、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的存款。這兩盤賬,一開始便不應搓在一起。稍有常識都知道,政府的賬和央行的賬要涇渭分明;就算現實中,不少入不敷支的政府,雖然最終還是靠不斷發債填補財政黑洞,當中還是有個公開市場運作的程序,以證明政府債有價有市,免得淪落到鈔、債不分。Monetization of debt只會令公眾對鈔票信心全失,除了貨幣和經濟的崩潰,通常也意味政權的大變。
當然,香港政府沒有赤字,港元的支持比率也高過100%;這種舉世無雙的條件,其實當中也有某種間接的關係。原則上,聯繫滙率下香港金管局完全沒有條件進行任何「權衡式」(discretionary)的貨幣政策,所以假如政府要靠發債來支付使用,金管局也不可以充份配合。所以,在實際的操作上,香港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完全獨立,偏偏在賬目上混為一談,可謂世上最諷刺的事。
金管局第三季投資勁蝕六百多億,傳媒輿論也自然將焦點放在蝕錢的原因。可是我想講,金管局根本就不應該負擔起賺進回報的責任。對不起,任何事情都涉及風險,世上沒有只賺不蝕的投資(投機),也沒有理由認為金管局可以能人所不能。
一旦公眾習慣了預期金管局「為你日日賺」,久而久之可能忘記了金管局的責任其實是「捍衞每個香港人,荷包裏的,銀行中的錢,不會變成廢紙。」
賺錢和捍衞價值,表面上好像沒有必然的矛盾,但在宏觀層面,系統性風險難以預料,尤其是資產價格之間的關聯性,錯綜複雜。最令人擔心,不是金管局在一、兩季之間的賺蝕,而是怕因為要賺錢扭曲了外滙基金的風險管理。金管局不是要來賺錢的,甚至政府本身也不是要來賺錢的;要是政府嫌錢太多,可以選擇還富於民。若然怕日後開支膨脹尾大不掉,麻煩就由今天起,削官僚,減浪費。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