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最近進行民意調查,發現有41.9%受訪者自稱是傾向中間派,而傾向民主派及建制派的受訪者,分別有28.4%及11%。另外,被問到香港是否需要一股溫和中間力量時,有69.3%受訪者表示需要。不少受訪者認為溫和中間力量有利推動互相尊重政治文化、避免社會撕裂,並可以和中央溝通。
這結果與過去民主派和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中得票的比例有分別(大概是5.5:4.5),也與我上星期的文章說香港分為了藍、白、黃三營,而各自的比例是4.5:1.5:4有分別。這些結果雖有分別,但未必有衝突,因大家所要掌握的意向並不是一樣的。立法會選舉涉及候選人、策略性投票等其他考慮,故不能凸顯中間派這選擇。我上星期的分析主要是以政改時人們對「袋住先」的取態為依據,而當時因只有接受與否的選項,中間派這考慮點也不能凸顯出來。
不過,民主思路這調查也有問題,何謂中間派並不清楚。若中間派是指支持推動互相尊重、避免社會撕裂、願意與中央溝通,那麼我也會認為自己是中間派,雖然中共及建制派必不如此認為。我也相信,按我上星期的分析,起碼在藍營中,B3和B4都可以是中間派。白營的W2、W3及W4都肯定是中間派。連在黃營內,不少Y3及Y4都會是中間派,甚至是Y2中也可能有中間派。
我一直相信要減少衝突、增加溝通、互相尊重,甚至與中共談判是解決紛爭的方法。問題是中共一直以君臨天下的態度,不願意與不同意見者對等對話及談判,那才會迫使溫和如我之流,在2013年初提出佔領中環,去製造社會張力以迫使中共對等對話和談判。我們到現時雖還未成功,但我也看不到只是坐着等,希望中共一天會自願對話,就有望達成得到普選的目標。
回望2014年佔領發生之前的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所針對的並非泛民中支持佔中的,實是針對中間派。在622民間公投後,我們已凝聚了強大的民意要求公民提名,當時中共立刻動員香港的建制力量作出平衡,那時候其實是中間派的最好時機。若沒有831決定,中間派有很大機會在兩種極端意見之間尋求到一個中間、過渡方案,有可能取得比622民間公投的公民提名方案更大的公眾支持,那時候中共會是難以拒絕的。但中共就是連這種中間方案也不能接受,才以雷霆萬鈞之勢,作出831決定,絕了中間派的機會與希望,也絕了香港民主普選的希望。
沒實力難與當權者談判
到最近的港大事件,被打擊的對象是陳文敏教授。他雖與泛民中人相熟,但怎樣算,他都肯定是中間派。溫和如陳教授,當權者也容不下,要力阻他成為港大副校長,我們就可看到在現今的政治形勢下,任何人只要不表明向中共效忠,他們就會被視為敵人。在香港現在社會撕裂的情況下,中間派其實已沒有位置可站。只是空談與當權者對話溝通,那只是一廂情願。若沒有足夠的政治實力作為背後的支援,中間派難以奢談與當權者對話及談判。
因此,香港的確是需要中間派的,但這個時候,中間派若放棄抗爭,其實是放棄最有用的方法去實踐他們的信念。在現今形勢下,中間派不能不也參與抗爭,因只有凝聚起更強大的抗爭力量,中間派才有望在將來發揮最大的作用,中間派的作用就是他們在抗爭中仍能保持理性及平和的心態,與不同的抗爭力量保持聯繫,到當權者終於接受政治現實,願意進行對等的對話及談判時,成為把不同利益及意見者,及把當權者與抗爭者連繫起來的橋樑。故此,我相信我也是一個真正的中間派。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