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高士威道與維園 原是海邊石堤與汪洋

【街道搜查】高士威道與維園 原是海邊石堤與汪洋

一塊街牌,訴說一個故事。先來考考大家,銅鑼灣道的英文街名是甚麼呢?Causeway Bay Road、Causeway Path,抑或是Causeway Road呢?錯錯錯!這個不對,那個亦估錯,如果仍沒有頭緒,就跟隨我們穿梭街道,尋找真正答案。

來到銅鑼灣道盡頭、即接近大坑位置,抬頭一瞧,可看見這塊刻印在舊大廈的鋁質搪瓷生鐵牌,上面印著的Tung Lo Wan Road,正好將謎底揭盅,而它獨特的設計,在千篇一律的現代街牌中亦顯得份外醒目。它是第一代長形街牌,英文字全是大寫,中文街名則置於右,字體由右至左書寫。據稱這塊銅鑼灣道舊街牌,曾經出現過紅色字體,後改回黑色,形成今日面貌,繼續屹立於此。值得留意的是,銅鑼灣道的英文街名Tung Lo Wan Road,不是取其意思命名,反以中文譯音而成,隱約地折射出這兒是先有中文、後有英譯,亦即是先發展後規劃。

銅鑼灣道的古舊街牌,是第一代長形街牌,英文字全是大寫,中文街名則置於右,字體由右至左書寫。

圖為1870年銅鑼灣,相中可見的石堤路,即今天的高士威道。(互聯網)

高士威道本是昔日的海岸線所在,圖中可見,1930年代的高士威道與海相伴。(收藏家許日彤提供)

至於真正的Causeway Road,其實就在銅鑼灣道的不遠處,亦即是香港中央圖書館附近的高士威道。其實高士威道,本是一條海邊石堤小路,亦是昔日的海岸線所在。話說該處接近海灘,為防止海水沖進岸邊農作物,村民便在海旁修建石堤。及至開埠初期,英軍進佔時,看見沿路石堤,便忽發奇想,將該處命名為Causeway Road,而Causeway一字,則正是海堤的意思,至於中文名稱,則僅取其音譯,亦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高士威道。

今天的高士威道,是電車路,亦與維園、中央圖書館及皇仁書院等相鄰。(蘋果日報)

銅鑼灣道的古舊街牌,屹立於旺中帶靜的大坑小社區。

不過,這條昔日的海岸線,今天已不復再。1951 年,銅鑼灣進行大型填海工程,高士威道以北的避風塘被填平,變成今日的維多利亞公園。維園對面的皇仁書院,是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學。它亦在50年代遷入銅鑼灣校舍,不難相信當年的舊生,每天上課時都見證着滄海桑田。

記者:陳淑霞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