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過後,中國養老金併軌、養老金入市的步伐加快,在人口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的當下中國,養老金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據透露,養老金可能在明年入市,規模超過二萬億元,25家機構或有資格競標投資管理人。
由於歷史欠賬問題,中國養老金收支缺口頻現。截至2012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累計記賬額就已經接近3萬億元,但真正做實的個人賬戶額度只有4,000多億,個人賬戶被用空了超2萬億。而根據全國老齡辦數據,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為17%。
一面是收不抵支,一面是嗷嗷待哺,有關延遲退休輿論意見反彈有目共睹,那麼目前沉澱在賬戶上的養老金如果能夠實現錢生錢,這對於決策層面來說,將是最優的解決方案。而對於證監會來說,巨大的養老金入市,意味着連續下跌的A股來了「接盤俠」,在過去三個月以來因為監管不力導致的「瘋牛瘋熊」罵名將有望洗脫,何樂而不為?
況且,養老金入市在世界各國也不是沒有先例。步入老齡化的美國,不正是依靠80年代推出的「401K計劃」解決了養老的大難題?按照該計劃,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賬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養老金賬戶,而企業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不能超過員工存入的數額)往這一賬戶存入相應資金。與此同時,企業向員工提供三到四種不同的證券組合投資計劃。員工可任選一種進行投資。員工退休時,可以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和轉為存款等方式使用。
既然有他山之石,在多重壓力和誘惑的作用下,這些年呼聲甚高的「中國版401K計劃」如今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可是,事情往往都沒那麼簡單。固然,沉澱在個人賬戶上的養老金一直因為趴在銀行賬上、投資回報率低而廣受詬病,養老金的資金管理方式確實亟待提高。但是,這並不能成為養老金就能夠選擇大舉進軍股市的理由。問題不出在養老金管理,而出在A股市場的高風險性。
A股投機成份大於投資
上市公司分紅極少的A股市場、以散戶為主的A股市場,投機的成份要遠遠大於投資。這是A股市場與美國等成熟資本市場最大的區別。每一輪牛市來臨,炒股的人群上至買菜大媽下至90後、00後,這一方面凸顯了國內居民理財渠道的匱乏,但同時也導致了A股投資市場的非理性化。而上竄下跳的牛市熱炒之後,最後受傷害的還不是普通股民?
有機構曾統計,6月大跌,中產階層消失了60萬戶,7月大跌,中產階層消失了100萬戶,8月大跌,中產階層消失了200萬戶,等到9月大跌之後,中產階層已經消失了數百萬戶。
而且,中國的A股市場已有20多年歷史,但數據顯示,58家公司在過去15年從未分紅,33家公司在過去14年(2001年__2014年)從未分紅,386家公司在過去15年中至少有10年沒分紅。這意味着,這些公司曾連續多年未推出任何回報投資者的舉措。
在缺乏有效分紅機制的股市,最有用的遊戲規則無非還是擊鼓傳花,所以,養老金如果賺錢,那麼賺的恰恰是你虧損的;如果不賺錢出現虧損,後果更加不堪想像。
因此,這一次的養老金入市,恐怕不會如美國的401K計劃一樣一帆風順。養老金畢竟是追求安全第一的民生資金,入市行為本身並無不妥,不妥恰恰是出在A股市場的高風險性。
費雪
中國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