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不是人類獨有,F1戰車也有。人體在高海拔狀態下,由於空氣中氧氣濃度降低,因而有機會出現急性病理變化,那就是高山症。反應因人而異,在海拔5,000至8,000英尺以上,都可能出現症狀。今場墨西哥站,就在海拔7,500英尺的高原上舉行,屬全年最高一戰。儘管是「新」站,不過拉勻一世計,墨西哥其實是舊站。上次鬥F1是1992年,文素贏冠軍,舒密加季軍。
位於墨西哥城東南面、1968年奧運公園內的賽車場,被命名為「洛迪古斯兄弟賽車場」(圖)。這對兄弟是墨西哥第一代F1明星車手,其故事可歌可泣。1961年,年僅19歲的弟弟Ricardo加盟法拉利,「撻着」墨西哥對F1的興趣,翌年便興建車場。往後10年,哥哥Pedro則屢創佳績,上台七次,兩次奪冠,可歌。然而,弟於62年首場墨西哥F1中陣亡,九年後,哥亦於一場跑車賽中過身,可泣。
高原上,F1戰車也要克服「高山症」。稀薄空氣帶來兩大影響,第一是turbo──它要更高轉地壓縮更多空氣入引擎,彌補高海拔特低的氧氣濃度來助燃;第二是散熱,稀薄空氣讓散熱減慢,車身必須「開更多窿」來散熱,卻又減低下壓力令圈速變慢,這是進退兩難之處。從來沒有墨西哥人能在主場上F1頒獎台,今場有特製零件、對保養輪胎有一手的「溫柔哥」佩雷斯(Sergio Perez、中)能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單靠「輪胎能」。
陳恩能
(丹尼爾)體育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