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爾蘭念書的時候,寄住的古老大屋沒有中央暖氣,天寒時取暖要點壁爐。
壁爐燒的是煤,每天負責清潔大叔會把煤炭在壁爐放好,包租婆節儉,規定五時半後才可以點火,洪洪爐火一點起,不到半小時,原來冷如冰窖的客廳就溫暖如春。
壁爐要靠煙囪通風。燃燒煤炭產生的煤煙和煤灰積聚在煙囪裏,日久會造成淤塞,煙就會倒流入室內,把大家都嗆得透不過氣來。有一次淤塞了的煙囪裏面的煤灰和焦油着了火,更差點把屋子燒掉。因此,包租婆每年都得僱人清掃煙囪。穿上保護衣的工人,會用能伸縮的刷子伸入煙囪,把積聚的煤灰清理。
在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名著《苦海孤雛》(Oliver Twist)所描述的年代,清理煙囪的工人沒有保護衣物。工頭們驅使未發育的童工爬入狹窄的煙囪內清潔。為了不弄污衣服,童工們往往是裸着身體進入煙囪。
十八世紀時,英國的外科醫生Percival Pott發現從事清理煙囪的童工成年後陰囊皮膚癌的病發率特別高。原來煤炭沒完全燃燒,就會產生能致癌的物質多環芳烴(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含有致癌物的煤灰和焦油,藏在陰囊皮膚的皺紋內,日久就引起皮膚癌。
吸煙引致肺癌,罪魁禍首是焦油內的PAH。燒烤時食物燒得太焦,也會釋出PAH。尤其是燒雞翼或豬扒時,油滴到炭上搶火,最不健康。
炒菜時溫度太高,也會產生PAH。去年我在意大利參加烹飪課程,導師Marcella告誡我,鍋不可以燒得太熱;鍋裏的油起煙,是表示已在洐生致癌物質!
可是,鑊不夠紅,又怎會夠鑊氣呢?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