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嘗試計算平均馬拉松完成時間,得出的答案差不多,約4小時25分。這答案當然很籠統,沒考慮性別、年齡、賽道困難度等因素,但作為參考,頗接近真實情況。我問各位一個問題:4小時25分的平均完成時間跟1980年比較,我們是快了抑或是慢了?一個有關的比較是,1980年馬拉松世界紀錄是2小時9分,現在的世界紀錄是2小時2分。
這樣問,當然有蠱惑。答案是慢了,而且慢了很多。以美國為例,1980年平均馬拉松完成時間約3小時30分。慢了是因為馬拉松參加人數越來越多,1980年全美馬拉松參加人數只有約14萬,等於兩個香港渣馬。精英跑手時間越來越快,是因為運動科學進步;平均時間越來越慢,是因為跑步普及化。馬拉松不再是一小撮受過專業訓練精英跑手的專利,普通跑手也有機會跑出專業成績,更重要是,馬拉松變成屬於所有人的。
普通人可以參與一向被視為專業的領域,以及做出專業成績,是我和朋友創辦《主場》和《立場》的原因之一。以前,很多領域只有專業人士參與,因為只有他們擁有相關知識。這些年,人類最大改變是資訊革命。有了資訊,業餘者坐在家中,可跟全世界志同道合的人交換資訊、互相競爭、共同進步。資訊把專業者和業餘者的距離拉近至不存在,一個愛收藏古董的醫生,公餘學習古董知識,醫生寫的古董文章,我認為有機會追上拍賣行專家的水平,問題是有沒有刊物願意給予醫生刊登機會。刊登是另一個精彩的「交換——競爭——進步」循環,在互動環境中,醫生的文章會越寫越好。我相信新一代媒體不再是單向傳播,由專家傳授知識給讀者,新媒體是關於雙向傳播,媒體和讀者的關係平等。
1980年的馬拉松世界是屬於專業跑手,這些跑手經過正統訓練,在專業指導下跑出好成績。過去35年,馬拉松最大改變,不是世界紀錄快了七分,而是我們身邊一個個不屬於運動型的朋友,經過一輪苦練,夠膽參加馬拉松,並且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衝過終點。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便是我心中的英雄,她身材嬌小,幾年前愛上跑步,參加馬拉松,表現不好時,被掃上車,表現神勇時,剛好快過部車,約六小時衝線。她愛看我的跑步文章,說在我的文字中看到自己,有時看到笑出來。
我45歲開始跑步,46歲參加第一次馬拉松,是專業跑手的反面教材。我寫的跑步文章是我的觀察,以及跑步時所思所想。我跑步的一個奇景,是跑完步全身濕透,入屋第一件事是寫東西。我跑,是因為喜歡跑的感覺,我從未贏過,也沒可能贏取任何獎項,跑步願意接受我這種跑手,我以繼續跑作為報答。
我為誰寫?我為自己寫,文字是我探索世界最可信賴的工具。在文字世界,我雙腳似離開地面,在空中飛翔,寫作和跑步有太多相似地方。除了自己,寫作時我常想着的人,是表現神勇時六小時完成馬拉松的朋友。
(編按:蔡東豪《毅行出哲學》專欄暫別讀者,後會有期。)
蔡東豪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pple/index/1553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