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沒有過去,就不可能有未來。」台灣紀錄片導演吳秀菁說。她2011年起,應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邀請,為在台倖存的慰安婦阿嬤(台語,意即老婆婆)拍攝紀錄片《蘆葦之歌》,為這段對不少人而言屬空白的歷史,留下印記。她說,以往有關慰安婦的紀錄片,多以控訴的角度出發,「但生命中有比控訴重要的事」,她採取療癒的角度,展示出阿嬤們如何藉身心工作坊,從身心創傷中自我和解。
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各地搶掠或誘騙婦女到戰地前線當慰安婦,人數估計多達40萬人,日本政府至今仍拒道歉。1992年,台灣婦援會在全台號召到58位慰安婦挺身指證日軍暴行,至1999年發起「要求日本政府損害賠償訴訟」,其間阿嬤一個個凋零,可惜至2005年三審定讞確定敗訴。吳秀菁說,拍攝《蘆葦之歌》時,只有12名慰安婦仍活着,全都80、90歲,當中6人願意受訪,如今影片在港首映,只餘一位阿嬤在生。
孫兒讚阿嬤勇敢面對
影片由阿嬤們參加身心工作坊開始,婦援會藉定期聚會及社工輔導,望助阿嬤們走出陰影。吳說,很多阿嬤對當年被迫當慰安婦,都有很深罪疚感,認為是做錯了甚麼才受此遭遇。她們亦得不到家人諒解,有阿嬤返家後,遭家人辱罵是「賤女人」、趕出家門,老年說起往事依然淚漣漣。
她說,自我和解是十分艱難的事,關鍵在於是否接受自己。慰安婦身心嚴重受創,即使有幸能重新成家立室,很多人選擇將往事埋在心底;家人卻是秘而不宣,知情卻不過問。有阿嬤在拍攝期間,意外地聽到孫兒的想法,孫兒讚阿嬤很勇敢,吳相信,這對阿嬤而言是很大的安慰,「她們在晚年活出尊貴的生命,精采就是最大的控訴」。
吳指出,台灣對這段歷史是遺忘的,大多年輕人不知有慰安婦,不知她們為甚麼會被騙倒、長久以來怎生活,加上台灣曾為日本殖民地,台人對日本的情感非常微妙,不如韓國或中國一面倒以民族仇恨視之,甚至有政治人物宣稱當年很多婦女是自願當慰安婦,所以紀錄片作為歷史印記,份外重要。
■記者朱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