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院醫療事故停不了。醫院管理局最新一期《風險通報》,披露有醫護人員做「失魂魚」,將手術物件遺留病人體內。有護士擺烏龍將兩名病人身份對調,令病人無辜注射類固醇藥物。也有準備分娩孕婦遭麻醉科醫生「落錯藥」,接受了兩次麻醉藥,陷入全身麻醉狀態及失去意識,幸順利開刀產子。
公院今年第2季共發生11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3宗涉及物件遺留病人體內,包括有病人做右肩膊修補手術,體內放入發電裝置止血,但裝置部份剝落遺留體內。病人術後檢查發現有直徑4毫米大金屬物才揭發事件。其餘兩宗分別遺留導管及導管塗層。
有病人無辜注射類固醇
另一宗烏龍事件發生在專科門診,病人A及病人B同時等候耳鼻喉科醫生治療,護士召喚病人B時,B懷疑因耳疾「聽唔到」無回應。但喉嚨不適求診的病人A卻舉手示意,護士遂調亂兩人身份,錯誤安排A做局部麻醉,讓醫生為A右耳打類固醇藥,事件反映醫護均無核對病人身份。
同期另有11宗藥物事故包括有孕婦分娩前接受半身麻醉準備產子,事發時麻醉科醫生計劃為孕婦打抗生素,但懷疑與下一宗手術病人的全身麻醉藥物調亂,令孕婦錯誤做第二次麻醉並即時失去意識,醫生發現後即安排孕婦在全身麻醉下開刀產子。調查認為醫生無為藥物貼標籤及同時為兩名病人準備藥物是出錯主因。
昨另公佈東區醫院「切錯肺」事件調查報告,涉及64歲患肺癆男病人,因化驗樣本被另一肺癌病人樣本污染,導致被當肺癌醫治,錯被切走四分一肺葉。調查委員會未能找到出錯步驟,只懷疑與3個環節有關,包括收集樣本、在實驗室包裝及加入石蠟固定樣本作進一步化驗。委員會建議院方作改善包括不能使用封條破損的樣本瓶等。
■記者梁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