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一個人的老後 - 陳曉蕾

【綠是彩色】一個人的老後 - 陳曉蕾

獨居的七十八歲演員夏萍在家中跌倒,十小時後才因同事打電話問候,被報警送入醫院。電視台去醫院訪問,問會否進老人院?「我唔使做嘢咩!我仲有合約嘛!」她大大聲答。
夏萍契仔林家棟則向記者說一直擔心夏萍一個人住,曾經安排她入院老人院,專人照顧比較放心,她也答應,後來又拒絕,說想再演多一年戲。這次林家棟探完夏萍說:「有時不到你想不想,像我不想食藥,但病了都要食。希望有一個她舒服,我們又放心的方法,並得到她與家人的同意。」
香港長者獨居比例持續增加,這也是全球趨勢,美國獨居長者已多達一千萬人,日本學者更指出九十年代出生的女性,預計未婚和離婚的人數將會過半數,男士同樣各個年齡層都單身化。「獨居時代」已經到來,那老了怎麼辦?
有些朋友坦言希望猝死,前一日還能健健康康一個人生活,晚上就一睡不起。然而面對現實,老病死一般都有過程,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可以相對保持穩定但在短期內急速惡化;腎病心臟病等長期病患像過山車,健康有上有落,大方向是走下坡;認知障礙患者則是持續緩慢地衰老,可能用上十年八年緩緩邁向終點。最後一程,視乎不同的情況和意願,有不同的醫療和護理需要。
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寫的《一個人的老後》,醫療篇第一句就是「接受照護是需要勇氣的。」她說市面很多書教人如何照護病人,卻很少教人如何懂得當個被照顧的人,照顧者和被照顧的地位並不平等,就算有錢,付出的金錢和得到的護理品質亦不一定成正比。而且剛開始被照顧,很難知道怎樣的照顧方式最適合自己,也很難體驗比較不同方案。
在香港,護理方案尤其缺乏選擇,搬去跟子女同住,還是請外傭照顧?大家很少能夠開門見山討論,被照顧的處於弱勢,不由自主,往往發生連串不愉快事件才轉換方案。進老人院更彷彿一條不歸路,難得有位,急急入住,就算健康情況改善了,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家。
上野千鶴子其中一個建議很值得借鏡:「補強失去的能力,活用剩餘的能力。」長者跌倒不是必然,可以透過運動、改善飲食、改變衣著、配戴眼鏡、裝修家居、增加照明等等防止跌倒,就算骨折,亦不等於不會康復。
失去的能力可以補充改善,而剩餘的能力就更不應放棄。例如一些照顧者會迫長者穿上成人尿片,「半夜不用上廁所,就減少機會跌倒!」但中大老人科教授郭志銳認為應該盡量保持控制排泄的能力,就算偶然失禁,也不應全面放棄;而且也要顧及長者的心理和想法,照顧者不要太快太功能去解決「問題」。
每個人的最後一程都需要幫助,但在老人院十年和一年,分別極大。而且未來不止是護理人手,連工作人口都出現短絀:香港2011年約有五個工作人口養一位長者,2041年已經不足兩個工作人口,供養都吃力,誰來照顧?全球同樣老化,聘請外傭亦將會愈來愈難。
把還有工作能力,仍然渴望工作的長者,變成24小時的被照顧者,中間可否有彈性的安排和選擇,慢慢來?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