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領域,儍子太多、騙子不夠用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在瑟瑟秋風裏,北京望京地區在街頭用贈品吸引路人的掃碼一條街已是最後的奇觀,互聯網創業企業頻頻合併的消息,再一次敲響了寒冬即將到來的警鐘。資本為了收縮過冬,不再一擲千金豪賭未來,轉而強力合併老對手,抱團取暖。
陣陣寒風中,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依然春意盎然,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這是6年來GDP增速首度「破七」,政府依然極力避免這個數字可能引起對實體經濟的恐慌。主流媒體對此熱烈討論,試圖將吸引力轉移到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統計局發佈的數字,向來以有水份而聞名,不僅對於大眾缺乏參考價值,連政府高級官員也有人不敢拿來作為決策參考。據說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期的李克強,就不看統計局編造的GDP數字,他更喜歡通過三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
這個數字的全國版本,後來被進一步加工並命名為克強指數,雖然不如GDP更加宏觀和全面,但很快成為國外分析中國經濟的有力工具。今年一季度以來至今,社會融資同比減少,鐵路貨運暴跌10%,只有用電量增加0.8%,克強指數看跌,而GDP卻持續頑強維繫在7%左右的高位上。
政府主導市場難轉型
對於這一尷尬的差異,《人民日報》年中時特別發文強調,克強指數體現的只是傳統工業發展,國內形勢依舊一片大好,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人民日報》再次祭出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旗,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只是階段性放慢而已。
所謂的「轉型升級」不過是個老生常談,十多年前政府意識到經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後就開始提出。然而,政府拒絕將主導權交給市場,市場無法有效調配資源的經濟體制下,重複投資、產能過剩、消失的人口紅利、競爭力喪失、內需不足、外需波動萎縮,種種弊病多年積累,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在累積擴大。從分散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製造業指數達到六年來最低點,出口慘淡,外匯儲備急劇減少,離岸匯率大幅波動,資金外逃嚴重,各種迹象都印證着經濟惡果的擴大。
政府不退出,產業轉型升級無從談起。在經濟下行的局面下,權力對於企業的掠奪日益加重,稅收逆勢大幅上漲。除了稅收以外,企業承擔的各種額外收費問題更是加重了寒冬中企業的負擔。危機中的企業在貸款上困難沒有解決,部份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的企業破產或者跑路,另一部份則將危機拋向P2P信貸市場。P2P信貸的火爆,盤活了民間資本市場,部份緩解了中小企業的危機,但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對當前政府而言,經濟危機越嚴重,十三五規劃中對經濟高增長的需求越強烈,以保證政權的合法性。危險的形勢和逼切的需求,拉開了豪賭經濟未來的大幕。政府在過去不真正尊重過市場的地位,在加入WTO以後馬上反悔相應的承諾,如今不得不面對更高標準TPP帶來的貿易壁壘。國際社會開始拒絕反市場的中國,政府又試圖在控制匯率的模式下,力推人民幣國際化,試圖通過打貨幣戰爭,避免加印鈔票帶來的後果。在外滙儲備急劇減少的情況下,這場試圖翻身的豪賭顯得格外險惡。
諸多陰影下的十三五,美麗中國首度被寫入規劃。未來,經濟能否持續高速增長不容樂觀,高耗能高污染大工業衰敗已然明顯。中國的環境危機倒有可能真正開始緩和,美麗中國,這或許是GDP破七以後,首個不是黑色幽默的幽默。
姚遙
內地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