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錘專區】政府重施故技退保改名標籤窮人

【壹錘專區】政府重施故技
退保改名標籤窮人

當年社署署長梁建邦一句「綜援養懶人」,令領取綜援人士被標籤為不務正業、社會寄生蟲。今日,政府在年底就退休保障進行諮詢前,突然將「全民退保」方案改名為「不論貧富」退保方案,又將「非全民」的審查方案,改名為「有經濟需要」方案。
《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批評政府重施故技,將領取退休保障的人標籤成沒有計劃的老人,分化社會。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昨日接受《壹錘》訪問時表示,「標籤化」令有需要的長者不願領取,扭曲了全民退保原意。

周永新指標籤化令有需要長者不願領退保,扭曲計劃原意。
李錦鏵攝

老得安心 政府應有承擔

綜援雖然號稱政府退休保障的其中一條支柱,但不少市民因為害怕被「污名化」,拒絕申領綜援,73歲的施伯今年就被揭因不欲領取綜援,報細年齡擔任保安,最終被判囚4個月,當時裁判官直指年屆65歲仍要工作是社會的悲哀。
周永新批評政府改名的舉動有標籤作用,「政府將老年金變為一種『好唔要得』的東西,是那些工作時沒有積蓄和沒有為自己退休打算的人才申領,變相分化整個社會,這含有一個非常負面的影響。」
社會有不少輿論都指在全民退保情況下,就連李嘉誠都可以領取三千元,是資源錯配,未能針對有「有經濟需要」的老人,但慧玲就覺得退保的意義正正是公平、平等,讓任何人都可以安心地老去,「如果李嘉誠年輕時對社會作出貢獻,為何他不可以領取?以此作為香港人對長者的一個尊敬。如果當社會是這麼計較的話,我很想問香港政府是否應該立例,要對買六合彩的人進行資產審查,因為如果你已經非常富有,就沒有資格『發橫財』,剝奪了窮人發達的機會,但我們香港並不是一個仇富的社會」。
林鄭指改名是「非常老實地點出問題」,但周教授就反問何謂「有經濟需要」,「有一個72歲的退休中學教師跟我說,他退休時有二百多萬退休金,經過十多年後,還剩下百餘萬,在外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很多,但他指自己非常『慳』,不敢亂用錢,因為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八十歲,抑或是九十歲」。所以周永新指若果政府不能確保全民退保,縱然一個擁有二百萬退休金的人,終日都要提心吊膽過活。
周永新表示全民退保是權利並非褔利,「不少真正有需要的人,都因為害怕被標籤,所以不申請社會保障,甚至是生果金,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福利,更甚的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分薄了』社會褔利」。慧玲指全民退保的目的是令所有香港市民可以老得安心,不用每天看着積蓄度日,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而並非令較有錢的市民和貧窮市民對立起來,令社會分裂。
所以她認為與其改一個負面的名字叫「不論貧富」退保方案,更準確的名稱應是「老得好安心」退保方案。
■記者黎千銘

星期一至五黃昏
6時直播

《壹錘定音》收睇/收聽方法

1:手機App
《蘋果動新聞》手機App右上角有【壹錘定音】icon,一按即聽;按左上角icon,彈出【壹錘定音】選項,一按即睇。

2:網頁
http://www.hammerout.hk/

直播PHONE IN:2992 3333

WhatsApp 留言/報料:9132 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