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問今天的年輕人讀甚麼書,就有如晉惠帝問何不食肉糜,是會被人「藐」的。早幾天和兩個學校圖書館的老師商討在學校推廣閱讀計劃,我問:「年輕人有沒有讀甚麼英文書?」我知道,這個問題,比起問青年人有沒有閱讀習慣,更加離地。
香港人每天都說要「贏在起跑線」,但全球化這個場地的比賽規則是甚麼都未搞清楚,又憑甚麼去贏?關乎個人事業前途視野的書,我覺得多讀英文書的得着會更加大;例如青年創業家Jesse Tevelow的《The Connection Algorithm》,我個人認為很適合學生們去閱讀,讓他們思考自己的前途。
記得大學畢業的一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未有科網概念,更加沒有甚麼社交網絡。開始工作的十多年,我幾乎每三年就面對截然不同的工作;學習,不只是工作的一部份,而是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接觸的香港學生,大多數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前途。成績好的,許多都跑去讀醫,因為其他成績好的都跑去讀醫,家長也希望他們當個「有地位」的專業人士。問題是,當教育制度裏最優越的產品,理想就是要「跟高級公務員加薪幅度一致」,這個城市又可以有多大的進展?不是說醫生沒有社會價值,又或者想加人工3%是甚麼奢望,我只是很懷疑這些尖子當中有幾多個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想做甚麼。
每次到中學去講甚麼職涯規劃,我都會問學生,他們有沒有想過who do you want to be和what do you want to do的分別。前者,想要的只是一個身份;後者,才是做事的人的心態。我見到這個城市有不少人,例如寫信向鄰居Alison求助的讀者,很多時都沒有反省自己究竟在做甚麼,有何價值(又或者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極之在乎卡片上的銜頭。
香港的膚淺,在於專心做事的人太少,靠沽名來釣譽者眾。遠的不說,特首這個位,正好是將這現實映照出來的一度照妖鏡。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