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ETF開放予內地市場

期望ETF開放予內地市場

【加強資本】
金融發展局發表報告,警愓本港應強化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中心的地位,否則會被同區對手嚴重超前,金發局成員、惠理集團(806)主席謝清海昨表示,若報告中11項建議、包括ETF納入滬港通、基金互認等得到落實,料滲透率將由現時佔大市成交約8%,3至5年後提升至15%至20%。
金發局昨日發表《加強香港作為交易所買賣基金的上市集資服務中心地位》報告,提出11項建議,包括加強教育投資者認識ETF、將ETF納入滬港通及基金互認、加強ETF分銷渠道、ETF兩地互相上市等,有助加強本港ETF滲透率。
謝清海提到,本港現時有近130隻ETF,當中有5隻佔95%交易量,反映大部份流通量極低。他認為本港擴闊資金來港渠道,充實本港資本後,才會使本港ETF迎來較大成交量,當中尤希望開放予內地市場,「是我們香港才有的獨特優勢」。當本港資本加深後,不少創意產品均可出爐,「例如基金公司可以自製指數,好似美國咁有啲ETF係跟蹤油價或者農產品價格。」

他指,現時ETF上市程序以環球標準而言較為複雜,認為有簡化需要。他又指現時香港ETF市場在亞洲屬第2位,當初成立盈富基金(2800)先行優勢已經喪失,「不能說ETF是香港大業務,但金融業要整體發展,要讓世界睇香港是未滿足,對於發展金融仍然hungry(渴求)」。他提到,不是因為自己屬基金界所以才有意推廣ETF,「ETF佔惠理管理資產微不足道,其實做ETF是蝕錢生意(losing money),主動型基金才賺錢。」
提到為甚麼本港ETF滲透率低,反之如美國等已發展市場,ETF佔總成交逾兩成,他解釋,本港金融產品並不是創立後由投資者自行選購,產品需主動銷售才有效果,但ETF的管理費甚低,難吸引人銷售,故陷入兩難局面,惟有強化本港資本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