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香港競爭力衰退的原因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香港競爭力衰退的原因 - 利世民

兩個字:「教育」。其實教育的重點,也不只競爭力那麼膚淺,更加是人文質素的培育。競爭力和人文質素,兩者二而為一,只不過是庸俗功利地看,文化底蘊叫做「軟實力」。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讀甚麼書?」這條問題與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看如今的學生在小三就已經要去考那個甚麼TSA。見過媒體報道相關的題目,官方說是基本的評估,但我只會以「刁鑽」來形容。最令人大惑不解之處,就是明明官方說考試不會影響學生個人升學,也不會影響學校排名,操練也沒有用,為甚麼學校要從小二開始便要學生去做相關的補充練習?許多家長要求取消小三的TSA,原因就是壓力。在這樣的操練文化下,你叫香港的下一代何來的學習的興趣?讀課外書,更是天方夜譚吧。
其實我不反對操練,畢竟許多技能都是操練回來的;就算沒有讀過Malcolm Gladwell的《Outliers》,也應該有聽過所謂的「一萬小時法則」,姑勿論這個理論是否成立,可以肯定多花時間在操練考試,意味少了時間在其他的操練。
事實上,全世界的公共教育制度,都有系統性的評估,因為教育已經變成由官僚操作的大量生產程序。公開試,就是品質控制的手段。只不過,有些國家的公共教育制度,講明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每個人的修為,就得靠自己。有人認為這種制度很不公,尤其是對窮人,但事實上香港的教育制度,將標準線拉到半天高,一樣是對窮人不公。
說到底,多元社會,才可以提供最多不同上游機會的社會。香港出不了多元的人才,學生到了中學階段,都像靈魂被抽空又沒有自我的木偶,絕對不是偶然。不是危言聳聽,當一個地方,只有一式一樣的能力,只要外圍出現轉變,結果可以是摧毀性的。
香港的重中之重,不單是土地問題,還有教育。教育問題更難解決,是因為當中的既得利益太多,政府眼中,也只知道要怎麼「搞掂」反叛的年輕人,上一代人,只想到要他們承襲已有的一切。簡而言之,這是個不知進取的教育制度。講完。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