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同店銷售兩年首升 上季增10% 反映改革有幫助

思捷同店銷售兩年首升 
上季增10% 反映改革有幫助

【本報訊】思捷(330)力圖轉型多時,如今終稍見曙光。公司昨公佈今個財年首季度(即7至9月)營運數據,同店銷售錄10.8%增長,2013年以來首次回升;如撇除滙率波動影響,整體收入亦僅跌0.4%。惟分析認為,市場仍需觀察多一、兩個季度,才能確認思捷是否真的「翻身」。
記者:鄭柏齡

思捷公佈截至今年9月底止首季營運數據,錄得10.8%同店銷售增長,為2013年9月底以來首次回復正增長,亦較早前管理層透露7、8月增長5%的表現更佳。其中歐洲生意理想,最大市場德國及歐洲其他地區,分別錄11.3%及13.3%同店銷售增長,惟亞太區明顯較弱,僅增長2.4%。

營業額只跌0.4%

從整體營業額來看,思捷首季度銷售面積雖按年減少7.6%,但按本地貨幣計營業額只跌0.4%,顯示生意已近「止跌」,店舖效率有所提升。不過,歐元持續疲弱,仍對逾85%收入來自歐洲的思捷不利,期內按港元計營業額按年跌14.9%。思捷對業務改善感到鼓舞,認為這反映產品有顯著改良,市場推廣及渠道營運亦有改善。
不過,思捷銷售扭跌回升,主要是來自直營零售業務,佔收入約38%的批發業務表現仍然疲弱,按本地貨幣計營業額大跌12.3%,按港元計更跌26%,跌幅僅較去年度輕微收窄。公司強調,批發訂單大約在6個月前落實,當中有滯後效應,未必能及時反映消費者對產品改革後的反應。不過,思捷亦承認中國市場消費者情緒轉差,影響當區銷售。

是否翻身 仍需觀察

思捷行政總裁馬浩思上月公佈全年業績時,曾預告今年銷售會有所改善,惟分析認為思捷近年業績大幅波動,單一季度的增長可能是受比較基數影響而出現「水份」,故仍需觀察多一、兩個季度數據,來評估思捷是否「鹹魚翻生」,脫離困境。
受快速時裝(Fast Fashion)崛起衝擊,思捷近年表現一蹶不振,2011年起前行政總裁范德施已提出轉型,惟成效有限。從Zara「過檔」的馬浩思於2012年底接手掌管思捷,推出「「垂直模式」轉型,縮減產品由設計到上架時間,新產品今年2月首次投入市場,管理層一直稱反應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