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常在那噴水池刷牙漱口。」西裝筆挺、一頭銀髮的前模特兒雷伊(Mark Reay)在秋風中走着,娓娓道出湯普金斯廣場公園(Tompkins Square Park)的一個角落,曾是他日常生活的必經之地。
雷伊曾任模特兒、演員及時尚雜誌攝影師,外表英俊,衣着亮麗,卻是一位露宿者。他的「家」很小,是兩幢相連大廈天台上的三角形小空間,最長的一邊僅長7呎(約2.13米);他的「家」很大,天為被、地為蓆,睡床是幾塊帆布,附近公園的公廁就是他的洗手間和淋浴間:「在這個髒亂的公廁梳洗並不好受……我的衣着並不像露宿者,所以並沒有引起很多注意。」
表面風光,實際卻過得卑微,這種雙面生活始於6年前一次收入「空窗期」。當時無家可歸的他想在一座大廈的天台暫時「借宿」幾晚,拿到工資就離開,結果卻住了6年。他坦言「租住公寓不容易,你需要一次支付首、尾期月租及保安管理費」。現在的他,寧可用錢繼續營造自己光鮮富裕的形象,並揚言享受這種「非一般」的生活。
雷伊的故事被電影導演沃滕索恩(Thomas Wirthensohn)拍成紀錄片,最近在美國上映。但其實紐約還有很多「隱性無家者」(hidden homeless)的故事。當地房屋短缺問題越見嚴重,房租急升,令露宿人數不斷增加。有露宿者關注組織指,市內現有約5.7萬露宿者,其中300人是全職僱員。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已承諾加建「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以解決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