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茶記小配角 手作混血咖央

【飲食籽】茶記小配角 手作混血咖央

【飲食籽:故味重嚐】
它,在餐桌上一直只是小配角,用來拌奶茶拌麵包。一個你不會主動提起的食物,卻佔據上一輩人的部份記憶。始於南洋的咖央,材料不外乎砂糖、雞蛋、椰漿和斑蘭葉等等,飄洋到港,被茶檔發揚光大,演化出獨有的本地味道,特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街邊的大小茶檔大賣,盛行一時。那淡黃中,透着雪白的光芒,滲出又甜又濃的曖昧,是屬於庶民的味道。至今要在老式茶餐廳才可點到咖央多士,由於燉煮過程極花心機,故大部份已改用現成加工貨。這獨一無二的手作混血兒,已是碩果僅存的味道。

我敢說仍會手做咖央的茶檔,全港只餘下不多於五間。」不願上鏡的麗香園冰廳老闆楊漢源(源哥)說。為了一睹他親手製作咖央的過程,我足足等了兩個月。每次致電邀約他訪問,他總說:「咖央不耐放,一般隔兩星期便要做一次,烹煮過程極花心機和時間,沒有夥計願意做,惟有自己親身上陣,但我現在是半退休狀態,多年前已不接受訪問,所以不能答你確實時間。」
冰廳隱身在新填地街的內街,光顧的都是街坊和街市工人,裝潢陳舊,不是熟客很難留意到。店前身是北海街的鐵皮茶檔,1962年開業,1975年才入舖遷至現址。老店開朝五點半收晚上七時,每天源哥一早便坐鎮水吧沖奶茶,他穿着背心汗衫,個子很高一眼便認到,至早上十時多便離去。我前後來店探訪五次,已分不清是否被我的誠意打動,最終他亦答允示範。「坦白說,做咖央是毫無技巧可言,試過有師傅花兩萬元,叫我教他煮咖央,但我只教三次,若學不到我亦無能為力,每次做咖央都身水身汗,是真材實料真功夫。」

源哥自家製咖央多士。$9

由南洋傳入的咖央,做法以「本地化」改良,成為本土獨有的產物。

將自家製的咖央醬入樽出售,小量製造,不下防腐劑,享用期約兩星期。$35

冰廳已有40年歷史,位置隱蔽。

上世紀南洋傳入 庶民美食配搭西多士

如何做咖央暫先賣關子。咖央本是老南洋的產物,上世紀不少商家從南洋營商回流,將當地流行的咖央一併帶來香港。當時曾興起一股外國熱,大小茶檔衍生出模仿西式的甜品小食,像港式西餅、法蘭西多士等。「昔日生活艱苦,不少人從事勞動工作,所以較愛甜吃,但糖漿較矜貴,便嘗試以其他食材取代用來配搭西多士,又可以多些選擇,咖央就流行起來。」為了迎合本地人口味,不少茶檔將原有配方改良,將做法「本地化」,咖央便成為獨一無二的混血兒。「正宗南洋做法會加入斑蘭葉,煮出來顏色帶綠,賣相不討好,加上本地人吃不慣這種味,我們便在材料中除去,後來人們連椰子亦吃不慣,索性椰子也不要。」
咖央一定要用原盅密封隔水燉,以免水蒸氣走入醬內沖淡味道,以保質感,其間需不時攪拌才不會煮燶。蛋取雞蛋及鴨蛋各半,兩者缺一不可,加入砂糖後用發蛋器人手打勻,每次用上各150隻蛋,要完全打勻便須十多分鐘,所花氣力不少。隔水燉約個半小時,其間以竹枝打勻,以免機器的金屬影響味道,最後加上鮮牛油、花奶,一啖一心機。「以前用炭爐燉,所需時間會長一倍,但熱力會較均勻,味道更細軟柔滑,份量比例很難說得清楚。現代人不嗜太甜,所以將糖份略為減少,做到蛋香濃便對辦,最重要還是經驗。」用牛油刀輕輕將咖央塗抹在熱辣辣的麵包上,放入口,在麵包的香、鬆、軟之間,舌頭感受到一種甜甜的蛋香,認真細味,帶着濃得化不開的古老人情。

港版咖央製作步驟

⑴ 取份量各半的雞蛋及鴨蛋,每次一做便要各150隻,加入白砂糖,以打蛋器把材料打勻。

⑵ 大鍋加入清水,燒沸,把小煲放入,隔水把已拂好的蛋漿座熱,蓋上濕布便可。

⑶ 其間需不停攪拌,待約30分鐘至質感收稠,加入鮮牛油成醬狀,最後加上花奶即可。

麗香園冰廳
佐敦新填地街38-40號

老尖茶檔 麵包皮變出「新嘢」

咖央始於本地的街邊茶檔,善於利用民間智慧變化出獨有產物。位於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市內的數間茶檔仍是舊模樣,全開放式的鐵皮小檔,沒空調、沒環境可言,只賣簡單麵食、三文治、奶茶咖啡,令人重拾昔日的古早時光。其中一檔叫發興,半世紀前從海防道街檔搬到現址,傳至第三代,至今仍保留手做咖央,不用來貨,每星期燉煮一次。「以前師傅是馬來西亞華僑,咖央都是他教的,秘方多年不變,惟獨沒有加入斑蘭葉。」老闆娘周麗卿說。

馬老闆當年得馬來西亞華僑的師傅傳授咖央秘方,略將配方改良,剔除斑蘭葉。

咖央除用來配搭多士及西多外,店內還首創「新嘢」,名字古怪。「我們在物盡其用下想出來的,原意是不想浪費原條方包頭尾的兩片包皮,將舖頭的現有醬料重新配搭,最後得出一條好味方程式。10年前推出後,其他茶檔爭相仿效,我們要貼上『正宗』兩字以資識別。」麵包取本地薑嘉蘭麵包條,貪其頭尾較厚身,頂頭放上兩片鮮牛油及香濃花生醬,重點是自家咖央,加入了椰汁後的獨特香味,再配雞蛋、砂糖和牛油,大受歡迎。

帶淡黃色的咖央醬,是店內招牌,每隔一星期便要燉煮。

發興至今仍是鐵皮檔,可來懷舊一番。前為新嘢,$20、中為多士,$12、後為咖央西多,$12

發興茶檔
尖沙嘴海防道390號熟食檔

新加坡過江龍 斑蘭味最強

咖央的“Kaya”在馬來語中有豐富的意思,尤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最流行。兩地味道略有不同,星洲愛加入斑蘭葉,大馬則偏愛椰子味。昔日的顧客主要是勞動工人,由於咖央糖份頗高,呷一口黑咖啡有助中和甜膩,是當地人的日常早餐。咖央作為日常食用,不少家庭會自製咖央醬,在新加坡更有不少百年老店,都是靠賣咖啡和多士的茶舖起家,輾轉在港開設分店。
1919年開設的吉利尼,名氣跟亞坤不相伯仲。傳統南洋風味,是用一個鐵線架子,夾着一塊麵包,在炭上慢慢烘焙,然後塗上牛油或咖央,那種滋味,一試難忘,其新加坡總店仍保留以炭爐烘焙麵包奉客。來到香港,雖然沒有炭爐,卻堅持每日在沙田總店鮮製咖央。「其他在港的南洋店大部份是從新加坡運來在當地做好的咖央,不過政府對出口食物有嚴格規定,加上咖央不耐放,所以糖份要達到一定要求,才能保鮮,這樣卻會影響味道。」總廚歐陽柏健說。
店內售賣的咖央多,做法地道,以焦糖、椰漿、雞蛋及鴨蛋做,特別是用紮好的斑蘭葉提味,讓斑蘭的味道均勻地分佈於整煲咖央中。有別於港式西多士,以長身英式軟麵包切片,蘸上蛋漿煎香,吃時才抹上咖央醬及軟牛油,入口包身不會像西多士般油膩,且質地鬆軟,有淡淡甜椰香。吃時蘸上巴斯德無菌半熟蛋,蛋內有黑豉油及胡椒粉,亦是當地食法之一。

有別於港式咖央,新加坡會加入斑蘭葉,要特意紮好才令燉煮時味道均勻。

法式燒蛋多士配咖央,帶椰子與雞蛋的香甜,在於鬆軟帶脆,不感油膩。$22

咖央配黑咖啡,吃時蘸上內有黑豉油及胡椒粉的蛋漿,是當地流行食法。$16

吉利尼
沙田廣源商場2座地下14-15號舖

其他自製咖央名店

維記咖啡粉麵
深水埗長龍店,除了豬膶麵聞名外,其自製咖央多士捧場客眾多。咖央醬用雞蛋配鴨蛋,打勻之後,加牛油和糖一起蒸兩個小時,香甜軟膩。

深水埗福榮街62號及66號地下及北河街165-167號地下D號

泗益
開業至今已是第三代,以西式茶檔自居,至今仍保留鐵皮檔,其咖央西多是招牌菜,用人手把蛋白打得像棉花糖後加入蛋黃再拌勻,麵包蘸滿後炸,中間夾有咖央,質地鬆軟。

赤柱市場道2號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