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銅鑼灣聖保祿 百年前是棉花廠

【街道搜查】銅鑼灣聖保祿 百年前是棉花廠

時代越進步,歷史越被遺忘,尤其當政府無意保育時。2005年路政署實施「更換街道名牌計劃」,耗資1,500萬,將本港舊街牌設計統一化。被抹去個性的古舊街牌欲哭無淚,惟有靠倖存的古典街牌薪火相傳。今次我們來到銅鑼灣掃桿埔尋幽探秘,尋找詩意與粗獷並存的棉花路的「成名」故事。

輕盈潔白的棉花,落在鏽迹斑駁的鐵牌上,卻有意想不到的火花碰撞。話說棉花路的名字,真的與棉花有關,事源19世紀末, 此處本為「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廠房,它是全港首間棉紡織廠,由怡和洋行創辦,廠房面積倘大,主要從事棉紡加工程序,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再售予本地及中國內地的針織廠及梭織廠,用以製成胚布、衣襪等。

後來,隨着熟練技工短缺,電力與淡水供應不足等問題,怡和決定於1914年將工廠北遷上海,僅留下「棉花路」作歷史見證。其後織造廠地皮由法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接手,熱心接濟老弱婦孺及孤兒等,一路走來,終發展成為今日的聖保祿修院、聖保祿醫院及聖保祿學校建築群。

值得一提的是,聖保祿修院內有座基督君王小聖堂,其外觀宏偉,很多人只看照片都不相信身處香港,由於當時修會的社會服務都集中在銅鑼灣,故修女及職工人數不少,每日參加祈禱的信眾亦很多,小堂因而建得特別巨大。

棉花路是Hedy個人的心水之選,喜歡它鏽迹斑斑的味道。

輕盈潔白的棉花,落在鏽迹斑駁的鐵牌上,卻有意想不到的火花碰撞。

聖保祿修院內有座基督君王小聖堂,很多人以為自己置身歐洲。

從1920年代銅鑼灣俯瞰圖可看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的身影。(紅圈示)(收藏家許日彤提供)

記者:陳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