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燈火闌珊處 - 張亮

也說亮話:燈火闌珊處 - 張亮

最近好友楊大偉、余偉業分別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和香港精神獎,他們創辦的社會企業「Green Monday」和「光房」鼓勵素食環保、幫助弱勢社群面對住房挑戰。
今年也是香港十大傑出學生選舉30周年,憶起已經謝世的世界傑出青年梁玳寧小姐一手「帶大」此選舉,不禁令人思考所謂「傑出」的含義。
晚清民初,大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提出成就學問或事業的三個境界:
第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惆悵盼望,到擇善固執,乃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實每一份傑出背後都有無數的付出。對我的三位好友而言,傑出不是一份高薪厚職、不是在競爭中勝出的優越感、也不只是填滿每天生活的精采。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發現生命的富足充實才是這些傑出人生的追求。
在他們傑出的事業背後,還有無數無私的義工。這些廢寢忘餐的協作者來自各行各業,職位有高低,卻一樣的投入奉獻。他們犧牲了賺錢、休息、娛樂、家庭的時間,為了幫助和他們沒有半點關係的弱勢社群,他們也是傑出的!
香港人一向熱心公益,2008年汶川大地震,香港各界就捐了接近200億港元。2013年世界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也顯示,接近70%港人有捐錢助人習慣,比例在全球排名第9。
可是,若論捐時間「落手落腳」做義工,參與度卻大打折扣。
同一報告指出,在接受訪問時12個月內有做義工的港人佔15%人口,在被研究的134個國家及地區中,只排83,遠遠落後於許多發展中國家。2013年香港大學同類調查也指出,有超過一半人口(63%)因種種原因,如沒有時間(76%)、沒有興趣(12%)、太老(10%)等等─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義工服務。
香港社會究竟如何可以更多鼓勵這份傑出?可能我們要明白,傑出並非終點,而是不斷的追求;並非奪取,而是付出;並非榮耀,而是境界!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