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訪問英國的最後一天,《衞報》(The Guardian)刊登了一篇特稿,數算今次歡迎習近平的活動有多「紅」(red):紅地毯四處都是,back drop大部份是紅色,劍橋公爵夫人凱蒂在歡迎國宴中也穿的紅彤彤,跟中國國旗的紅色配襯非常。《衞報》這番努力當然不是真的考究顏色或美學,而是諷刺保守黨政府如何努力迎合中國的貴客。
其實,《衞報》的暗寸算是客氣的了,對卡梅倫政府出盡八寶討好習近平包括絕口不提人權、西藏問題,看不過眼的人多的是。卡梅倫前顧問Steve Hilton就直斥今次訪問形同國恥,拿它跟70年代英國被迫向IMF求助的屈辱相提並論。當時,英鎊匯價大跌,英國政府無力護盤,只好向IMF求援,並要像發展中國家那樣接受IMF設定的辛辣條件包括大削開支兩成,令英國顏面掃地。此外,不少國會議員公開要求內閣部長以至卡梅倫本人解釋為何沒有在人權問題上對習近平「硬」一點,立場清晰一點,而不是左閃右避。不過,以保守黨的強勢加上英國議會制度的設計,這些質疑頂多流於口舌之爭,很快就會落幕,絕不會影響卡梅倫政府的管治。
保住國際影響力
卡梅倫及財相歐思邦見錢就對中國人權情況隻眼開隻眼閉的確是事實。但今次保守黨政府盡力討好中國國家主席,考慮的不僅是短期的金錢利益,長期戰略需要也是重要原因。大英帝國早已形神俱無,在全球影響力不斷下降,甚至連美國這個所謂有特殊關係的盟國對英國也比以前冷淡。要留住影響力,要保住大國的地位,它需要建立新的夥伴關係,特別是跟新興大國增強聯繫,好讓英國在國際舞台上不會吃閉門羹。在各新興大國中,中國是最突出的一個,即使暫時還無法趕過美國的龍頭位置,她作為「阿二」的地位難以被取代,並將在未來幾年變得越來越穩固。
對老謀深算的英國來說,抓住這個冒起的新貴雖然不能令英國重建昔日的光輝,但至少有更多騰挪迴旋的空間,既可以扮演mentor的角色,也可以在背後拉線把不同力量扣連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中美間扮演balancer的角色,居中斡旋。二戰時英國就在美蘇之間協調,首相邱吉爾還慨嘆,英國在北極熊(蘇聯)與狂牛(美國)的角力下常被弄得筋疲力竭協調。中、美的對抗暫時還不像美蘇那樣白熱化,但隨着中國崛起及進一步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對抗肯定升溫。到時候跟中、美都「有偈傾」的英國便可以發揮作用,並藉此保住本身的地位。英國之所以成為中國主催成立的亞投行(AIIB)首個西方成員國,背後同樣是類似的計算。
退一步看,英國在歐洲、歐盟的角色不斷縮減,甚至有可能在2017年公投退出歐盟,政治上脫離歐洲。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更有必要加強跟不同大國的關係。向習近平及中國政府示好,正是為了保住英國的國際聯繫,不致因退出歐盟而變成「歐羅巴的孤兒」。
英國人從來務實,可它的戰略眼光絕不能輕視。今次藉習近平來訪打造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golden era)既有利益也有戰略考慮。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