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們接收了一位因車禍而大腿骨折的年輕男士。當天是星期天,科裏只有幾名當值醫生,都忙得不可開交。
經過那位年輕病人時,看見他和太太正喁喁細語,我上前和他倆輕鬆的聊了幾句,病人慢慢地閉上眼睛,不再說話。他太太說:「你們的藥真厲害,讓他睡一下也好。」我大吃一驚,病人不是睡着了,而是體內大量出血導致休克,需要急救。我馬上加速注液,在病人的另一隻手多添一條注液線,還請護士立刻準備輸血。我還怕輸液太慢,不斷用手擠壓輸液裝置。實習醫生好意的說要接手,我也堅持留下來。就這樣過了兩小時,病人才緩緩的蘇醒過來。這時在其他病房忙着急救另一病人的高級醫生也過來了,他勉勵我:「是你救了這個病人。」我說:「不是我,是潘醫生。」
在這之前數天有一位命懸一線的病人,我的上級潘醫生為他急救,我趕過來接手,好讓他可處理其他事情,但他說:「在病人的危急關頭,負責的醫生不能離開。」我記住了這一句,所以在我的病人危急時也沒有離開。
二十多年前的政府醫院,夏天炎熱、冬天擁擠,設備人手都極為不足,卻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年代。在當年前輩們學到的,不只是學理,而是榜樣。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部門顧問醫生錢炳航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