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角色本土化傳承廣東話趣味

外國角色本土化
傳承廣東話趣味

【本報訊】扭開電視機收看日本經典漫畫《IQ博士》,劇中會忽然冒出一句:「喂!哥哥仔唔好咁寸喎」,夠地道親切;在《我們這一家》聽見花師奶高唱《別怪他》,也以為是港產動漫;直至今天,《城市獵人》主角孟波那句口頭禪「肥婆奶奶」仍是家喻戶曉。配音不是讀稿,需揣摩角色,切合對白和口形,七情兼備,最重要迎合本土文化。

近年觀眾寧聽原聲

無綫電視以配音節目急增為由,上月起取消明珠台播放的英語電影和劇集的麗音廣播;部份收費電視台近年也以日語、韓語原聲劇集作賣點。工會幹事楊啟健說,成立工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捍衞粵語配音。土生土長的他,有感香港社會環境漸漸去粵語化,「去到快餐店,兩個小朋友明明係香港人,傾偈都講普通話,搞乜呀?」
他認為文化傳承,語言十分重要;廣東話有趣之處,就是可以引伸不同意思,「一個『水』字都可以演繹為乜水、散水」。配音員的價值,正是要把外國文化轉化成本土特色,「觀眾聽落去先會明」。惟近年觀眾口味改變,寧願聽原聲、追字幕,也不要配音。「因為社會唔重視,有啲人覺得使乜理你,使乜投放咁多資源。粵語配音業歷史悠久,我哋都係演員,但就好似次一級,唔被重視」。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