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港的外國友人告訴我,華人社會對子女十分嚴苛,不容許子女犯錯,所以小孩從小就學會討好大人,擅長角色扮演,一切按父母期望而行。其實,我們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對人對事一樣嚴苛呢!在成長過程中犯錯的代價會很大,錯了要重回正軌也很艱辛。
當年正生書院遷校問題引起不少爭議,書院希望搬進梅窩並引發居民強烈反對,大家還記得當時的衝突畫面嗎?歐洲福利國家會容忍人犯錯、改正及容易重回主流。華人社會表面上看重道德教育,若事情出現到我的後花園,又會是另一回事了。所以總予人講一套做一套假道學的感覺。
今天我要介紹一位叫卡拉森(Jon Klassen)的繪本家,三十多歲在美國做動畫出身,作品包括《功夫熊貓2》,在繪本行內屬年輕創作人,但前年已經憑作品《This is Not My Hat》得過美國童書奧斯卡凱迪克獎,此書自前年起獲獎無數,去年在全球十三個國家出版不同譯本。故事是關於「犯錯」,但表達方式卻非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用圖像、故事細節去帶出一個道理。
故事很簡單:一條小魚趁着大魚睡覺,悄悄的偷了牠的藍色小禮帽後,便藏身於漆黑的海底世界裏,小魚心想:「大魚多不會發現帽子掉了,就算真的發現,大概也不會懷疑是我拿去的。」作者卡拉森借小魚自白刻劃小孩是如何合理化偷東西時候的心路歷程。表達手法高明之處是運用視覺效果去吸引孩子目光,當小魚以為大魚才不會發現小帽被偷了,興高采烈的逃到海藻森林裏時,讀者已經從另一個畫面看到大魚從後追來,故事結局你當然也猜得到了。
西方童書及書評界之所以推崇《This is Not My Hat》,是因為作者以「同理心」去描述孩子犯錯後的心理狀態,包括當事人每每會尋找各種藉口或心存僥倖等,這些情節在我們小時候大概也經歷過,例如欠交功課時,總會認為班裏人多,老師未必立時察覺得到。偷了鄰座同學的小文具,又會認為對方有這麼多好東西,掉了一件亦無傷大雅。孩子腦海裏有各式各樣的「我以為……」,成為他們做壞事的避難所。大人不能只看重犯錯後果,用責罰去強迫他們改過,事實是,找出他們為何犯錯,犯錯時候的心理狀態,從而輔導開解會更有效。
《This is Not My Hat》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好作品,我想比起跟小朋友長篇大論的說深奧道理會更易入腦。
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Books4you
撰文:鄺穎萱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