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型躉船吊臂猛撞汲水門大橋,暴露本港跨海大橋欠缺「防撞監察預警系統」,海事處監管亦疑不足。工程師黎廣德直言若肇事躉船的吊臂再伸高多一米,可能會直劈橋身甚至損及橋面結構,後果不堪設想,立法會議員促當局盡快在跨海大橋安裝雷達預警系統,令日後再有船舶快將撞橋時可及早發出警報,免生嚴重意外,並希望海事處加強海上巡邏。
海事處雷達只顯示位置
近年內地船舶撞橋意外頻生,2007年6月有大型運沙船撞向九江大橋橋墩令近200米橋面坍塌,告成8人罹難。內地近年積極研究如何防範船舶撞橋,浙江省建造椒江二橋時更曾測試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船舶撞橋預警系統,但香港卻一直沒有為跨海大橋引入類似系統。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及范國威均擔心本港會再發生船舶撞大橋意外,兩人均建議政府盡快在青馬及汲水門等重要大橋,安裝包括雷達及閉路電視等的預警系統,一旦探測到有大船或巨物逼近橋底或橋躉可能相撞時,可預先響起警鐘及警告燈,以提醒船長即時減速或轉向。范國威又質疑,今次意外海事處亦有監管責任,他促海事處加強海上巡邏,向違例的大船採執法律行動。
航運業人士則指,類似今次發生意外的大型躉船,多不會安裝「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故它們進入維港後,只能靠海事處的雷達及電腦監察系統追蹤其去向。但雷達多只以光點顯示船的位置,這些躉船起重臂有多高及船身高度有否違例等,海事處卻難以知曉,令監管困難。不過,海事處在海事安全上責無旁貸,最起碼都要加強海上巡邏。
結構工程師兼大埔區議員劉志成亦認為,如汲水門大橋單靠安裝震盪感應器並不足夠,他建議可在橋底加裝向橋外伸延的安全欄柵,再有霓虹燈警示,假若日後再有躉船撞倒安全欄杆後,可提示船長趕在觸及橋面前及時煞停,起到緩衝效果。
■記者陳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