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一家之煮】
吃飯是不論年紀和背景人士的共通話題,台灣人陳靜亭(小麥)和她的CAMPOBAG文創團隊,剛好來香港開快閃文創店,便順道帶她走一趟中環結志街街市,還試用港式食材混搭她的廚藝,示範地道台灣菜,看會擦出甚麼火花。
這次小麥難得在港作入廚示範,就決定要做一個很地道的大稻埕下酒菜──魷魚螺肉蒜湯。「這個菜是下酒菜,也是我在迪化街學的第一道菜。」小麥說,教她這道菜的周老闆是賣南北乾貨的,從前每到新年前夕,他的媽媽便會煮一大鍋魷魚螺肉蒜湯放在廚房,作為簡餐,所以這對周老闆來說,是帶有家庭味道的菜式。魷魚螺肉蒜湯的材料很簡單,主要有乾魷魚、螺肉和蒜苗。小麥站在菜檔前要找蒜苗,可是看了多檔還沒尋獲,直到拿起一條大葱,面帶迷惑說:「這個像了,但白色部份太多,台灣的是綠葉較多。」她買了這條大葱,找了又找,又問起要蒜苗,這回菜檔阿姨又拿出一條幼身像青葱的植物給她。小麥這次覺得找對了,但禁不住笑說:「這個好細,台灣是這個兩倍粗!」
名稱大不同 檔主合力幫找食材
台灣人在香港買餸,見證文化差異。小麥嚷着買魷魚,帶她去了幾個海鮮檔,魷魚在眼前,但她搖着頭,「這不是魷魚,這是烏賊!」那去街坊指點的粉麵連雜貨店找吧,店內放着一袋章魚乾,小麥覺得這個接近台灣的魷魚,但有點迷惘。菜檔叔叔不放心,過來看了看小麥,「這個是章魚啦,香港人用來煲湯的,不要拿來煮。」但小麥決定一試,有何不可?來到新城市要作新嘗試嘛,結果變成了港版魷魚螺肉蒜湯。至於魷魚烏賊之別,原來香港人叫的魷魚,台灣人叫烏賊或中卷。大家都沒錯,文化差異罷了。
港版魷魚螺肉蒜湯
入鄉隨俗,小麥以港式食材製作魷魚螺肉蒜湯,先將章魚乾泡軟,再加上罐頭螺片來代螺肉罐頭,同樣帶有乾海味的鮮味,異中有同,但一樣好吃。想更接近台式口味的話,可用土魷取代章魚乾。
材料:
章魚乾或土魷:2隻
螺片罐頭或螺肉罐頭:1罐
青蒜:2棵
唐芹:2棵
水:適量
油或豬油:適量
做法:
1.章魚剪碎,加熱水泡開,水倒掉,章魚備用。青蒜斜切小塊,唐芹切段。
2.燒熱鑊,下油,加入章魚爆香,盛起備用。
3.深鍋中倒入螺片湯汁,螺片留起備用。煮開,加同份量清水煮滾。倒入爆過的章魚和螺片再滾起,適時再加水免煮乾,下青蒜和唐芹,熄火。
貼士:
用暖鹽水泡章魚乾或土魷可以令其更快軟身,毋須切太細片可保留口感,加入排骨同煮,味道更濃郁。
英倫香料雞
這個香料雞原本用小麥去英國擺攤時逛菜市場買的香料,但回台很香料很快吃完,於是跟迪化街賣單種香料的鄰居商量,請他試用台灣的香料調出近似的味道。兩人調配了多次,最後竟做出既帶英倫口味又有迪化街獨有味道的香料。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Cookology
記者:謝翠玲
攝影:劉永發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