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峯會年底舉行,有望達成減排協議,以保世紀末前暖化不逾2℃。地球好像料到會議只許成功,發出絕境警報:一年未盡,已肯定全年氣溫將以特大比例打破歷史高溫紀錄,累積升溫已過1℃,而暖化元凶二氧化碳含量亦將會永久在400ppm之上,遠離350ppm安全線。可是,各國似乎充耳不聞,按目前交出的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將會由去年的322億噸增至2030年420億噸後才開始回落。即使承諾兌現,升溫亦肯定穿頂,達2.7至3.5℃。
氣候組織IPCC研究強調,緩和暖化的成本很輕,不足以影響經濟發展。但有氣象學者日前查閱後發現,若要世紀末前有2/3機會升溫不過2℃ ,二氧化碳排放額不能超過6,500億噸,而過去四年全球的排放是此額的1/5,還有85年怎過?原來,IPPC研究引用了400個情景,全部進路均依靠「負排放」達成目標。
負排放須以「空氣中取出及封存二氧化碳」技術實現。年初的《氣候介入》報告中,美國科學院對碳取存技術並不樂觀,認為它的降溫效能緩慢,成本與引進再生能源相近,只建議進一步研究。那是說,即使各國循IPCC進路「2010至2050間減排40至70%,2100年前達致零或負排放」,地球命途仍懸於尚待開發的技術。
巨變當前,無人可獨善其身,但緩急有別。廿個發展中國家組成聯盟,呼籲各國採取「緊急及進取的氣候行動」。這群包括菲律賓和孟加拉的V-20成員國,碳排減無可減,將受到的衝擊卻大得不成比例,堪稱「無辜20」。
在新著《The Planet Remade》中,現《經濟學人》及前《Nature》總編輯Oliver Morton描述一個氣候變化終局,當中亦有一群「無辜20」國家結盟自救。它們從1991年印尼火山爆發引致翌年降溫0.5℃的現象得到啟發,知道只要在平流層上空鋪上硫酸微粒「面紗」,就能反射部份陽光到外太空,迅速為全球降溫。在一位Richard Branson類型創業家的支持之下,「面紗」行動在太空旅行商業煙幕後進行,幾年之後就開始對禁止高空噴發的國際公約進行公民抗命,自己氣候自己救。
「面紗」行動就是以懸浮微粒改變地球反照率,環保人士聞之色變的地球工程,《氣候介入》報告認為是「低成本、快速有效、能單方實行」的全球氣候改變行動。不過,「面紗」只能降溫,無助去除空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更會破壞臭氧層及改變氣候規律,例如令印度雨季氣候大變。最大的隱憂是令世人有藉口拖延行動的「道德風險」,及工程一旦停止,氣溫在瞬間回復舊觀的突變。
作者認為人工「面紗」能為全球減排爭取額外時間,但絕非解決氣候問題的處方。事實上,工業文明及地球系統之間有互相影響的複雜關係,沒有任何處方能一勞永逸。
本書以地球工程為主線,勾勒和氣候變化有關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背景,既是一本能源、氣候和地球科學的啟蒙讀本,更是一部深情反思人和大自然關係的「地球詩歌」導讀。Oliver Morton帶有冷幽默的入微觀察及豐富交錯的人物故事,讀來趣味盎然,是環保科普著作中的奇葩。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