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昨刊憲宣佈將3座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包括有「高街鬼屋」之稱的西營盤高街舊精神病院立面、尖沙嘴大包米訊號塔,以及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其中高街鬼屋立面由花崗石砌成,屬19世紀英式建築,至今仍保持原貌,非常罕見。
記者:譚靜雯
位於高街2號的舊精神病院,多年來有不少鬧鬼傳聞,被街坊稱為高街鬼屋。舊精神病院在1892年落成啟用,最初是國家醫院人員的宿舍,如副院長、政府化驗師、藥劑師及歐籍護士都會入住。當時大樓有10間卧室、5間起居室,另有辦公室和用膳地方等。
其後為解決東邊街精神病院的人滿之患,舊精神病院於1939年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但自青山醫院在1961年啟用後,舊精神病院曾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至1971年遷出,在70至80年代曾空置,更有鬧鬼傳聞。至1998年,舊精神病院改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花崗石立面亦同時保留。
舊精神病院見證香港精神科醫療服務的發展,其立面更歷史悠久。立面呈L形,內有寬闊的長廊,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則面向東邊街。這座建築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建築,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粗琢的花崗石塊,在香港非常罕見。
另兩歷史建築同列古蹟
至於另外兩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分別為尖沙嘴訊號山大包米訊號塔與銅鑼灣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訊號塔在1907年由天文台興建,用作擺放時間球,1908年起向市民及海員報時至1933年6月底止。訊號塔建築具英式建築特色,運用愛德華式裝飾,使用的紅磚為特別燒製,並用英式砌法配以本地花崗石雕。
而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則建於1922年,悼念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死難者,為全港唯一一個為這宗慘劇而設的紀念碑。紀念牌樓由花崗石樑柱砌成,屋脊飾有陶塑鰲魚和寶珠,相當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