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星期五的功課 - 蘇菲

飛常playgroup:
星期五的功課 - 蘇菲

某天,女兒突然問:「媽媽,星期五到底應不應該有功課?」
奇怪。我反問:「為甚麼你有這個問題?」
她說︰「因為英文科老師說,大家上了一星期的課,到周六日就好好休息啦,所以星期五她不會給我們功課。但中文科老師說,因為周六日放假,大家多了空餘時間,所以她星期五的功課會多一點點。」
由於英文科老師是外籍,我馬上明白她的疑惑,這本來就是兩套價值觀。我尊重兩位老師的安排,也覺這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解答,於是索性和女兒來一次小學雞式的討論,心中詭計其實是一輪討論之後,女兒就自動走開去玩。

兩種文化 加減取其中

這問題令我想起BBC的紀錄片《當英國學生遇上中國老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紀錄片引起很大迴響,有人批評中國式教育視學生為機械人,也有人揶揄西方教育過份崇尚個人主義,沒有課堂秩序也就談不上有效的講課。我反而覺得這紀錄片給我們最大啟示,並不在於比拼中或西哪種教育更優勝,而在於讓我們親眼目睹每種教育都有長短處,放下比拼的心,兩者互補,更好。
曾經,我向一位在本港國際學校教書的英國朋友埋怨說本地學校操練太多,他同意,但也告訴我英國的中小學教育同樣出了很多問題,包括少做練習少講紀律,學生根基不穩卻太自我中心,特別在青春反叛期他們的學習可以很災難。對於中西方教育,他的結論是「It's good to be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是的。說回頭,女兒的問題我真的答不出一個所以然,但正因為她兩位老師的兩種功課文化,一加一減之下,令到周末她仍有功課、但量不算多,這反而就是我們最想見到的。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