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亦非臘鴨,但在香港當運動員從來不易,即使屢奪佳績,能當上教練,具裁判資格,也不一定能賴以謀生。25歲的許俊陞(Ernest)是技巧體操港隊代表,曾出戰全國賽及國際賽,多年來摘下不少獎牌,但因收入不穩定,近年轉投航空業當地勤人員,半年前獲國泰聘為機艙服務員,體操專業從此成為公餘愛好。
Ernest擅長的技巧體操講求隊員間的默契,造出各式平衡或拋接動作,有別於吊環、鞍馬或平衡木等競技體操,亦不同於舞動絲帶與圓球的藝術體操。但技巧體操未列入奧運項目,在本地所受重視亦不如後兩者,全港只有約30名技巧體操運動員,卻沒一人是全職運動員。
政府1999年起實行精英體育政策,只有十多項重點發展項目獲資助,體操至2011年才成為其中之一。2004年體院清拆全港唯一合規格的體操館,運動員被迫暫用馬鞍山體育館受訓,直到順利邨體操館於2005年底落成,才有永久訓練場地。Ernest說,政府要見到運動員有成績才會撥出資源,「但運動員就算環境再差,都唔會放棄」。
工時彈性 可兼顧體操
9歲起鍛煉技巧體操的Ernest,自小多次奪得全港比賽首獎,16歲代表香港到葡萄牙出戰世界賽,18歲考得教練資格。他曾在國際學校當課外活動教練,但工作以時薪計算,學校假期多,收入不穩定,有時月入僅數千元,難以維生,不得不另謀出路。航空業可讓他見識世界,運動員訓練了他很強的紀律性,擅溝通、合作,有利空少的工作。他說空少上班時間彈性,讓他毋須全面放棄體操運動,下月與隊友再次到四川出戰全國賽。
■記者朱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