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禮儀之邦與紳士之國的碰撞 - 李平

蘋論:禮儀之邦與紳士之國的碰撞 - 李平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中國是禮儀之邦,英國是紳士風度的代表。如果這兩者不是歷史或夢幻的話,習近平首次國事訪問英國時,兩國在外交禮儀上的互動應該令人賞心悅目,但除了女賓們,包括習夫人彭麗媛、王妃凱蒂的服飾曾令人眼前一亮之外,從機場廁所門外的會談,到習近平贈送夫人兩張唱片答謝英女皇贈送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再從習近平到英國議會談法治,到黃之鋒獲邀到英國多間大學演講,中英這些有失常禮的外交動作,處處見到禮儀之邦與紳士之國的碰撞。所謂中英合作進入黃金時代,莫非只是論金不論心,除了400億英鎊的合約,還有甚麼共同的心聲、共同的價值觀可言?
最為諷刺的是,習近平作為第一個在英國議會演講的中國領導人,竟擺出炫耀中國封建歷史、混淆法制法治、教訓英國議員的姿態,令中英兩國價值觀的差異顯露無遺。中國外交部網站的報道特別強調,英國上院議長迪蘇莎致辭,對習近平到議會並發表講話表示感謝,大有習近平在中國發表講話後,主持人馬上要表示將認真學習、落實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之意,以致有網民惡搞,在習近平演講現場的圖片上懸掛「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導議會工作」的橫額。

中國廢帝制仍行極權制度

如果說,中國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數千年歷史尚有值得誇耀之處,那麼,中國數千年封建帝王的思維、制度又何以炫耀於世界?奇怪的是,習近平一邊稱讚英國議會是最世界上最古老的議會,另一邊則宣揚中國自古已有民本和法治思想,約四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說。西方的代議制與中國封建帝王的民本思想,根本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基礎可作比較,習近平要炫耀的恐怕不是民本思想歷史的悠久,而是中共現在的偉光正(偉大、光榮、正確),自以為可以代表民意。
英國雖保留了皇室,但已實行現代民主;中國雖廢除了帝制,但實行的仍是極權制度。這種反差的另一表現就是現代法治與封建法制。習近平在演講中宣稱中國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吸收中華法制的優良傳統,也借鑑世界各國法治的有益做法」。近年有關法制、法治區別的爭議,已形成法制是以法治國(rule by law)、法治是依法治國(rule of law)的定見,有不少媒體把「中華法制」改為「中華法治」,似有意替習近平和中共遮醜,但外交部、新華社用的字眼都是「中華法制」。這是不是中共的制度自信自大的又一表現?
尤為可笑的是,曾在香港發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合作論」的習近平,又把這一套搬到英國議會,要議員們做「中英關係的推動者、中英友好的貢獻者、中英合作的支持者」,渾然不知議員的角色是行政的制衡者、監督者。如果英國政府一昧追求與中國的合作,議會有責任確保合作不損害英國的利益和尊嚴,而不是去迎合行政。

中共應補禮儀現代文明課

正如在台灣,馬英九和國民黨一昧推行親共的兩岸政策,立法院就有責任加以監督,一旦立委未能盡責,勢必引爆民間反彈,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不只造成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潰敗,也令國民黨在明年總統和立委選舉面臨崩盤危機。但中共在自己控制下的香港,不只要推行三權合作,還要把他的代言人特首捧到超然於三權之上的地位。
習近平昨日在倫敦金融城發表演講時,又硬銷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但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香港人民,只有被代表、被選擇,何時可行使選擇的權利?對中共領導人來說,不只要補外交禮儀的課,毋弱了禮儀之邦的名聲,更要補現代文明的課,毋再炫耀落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