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當年東西德之間的格利尼克橋,1962年深夜美國律師James B. Donovan帶着一個藏在美國多年的俄國間諜分子Rudolf Abel,來到橋的中央,交換被俄國射下的U2偵察機機師Francis G. Powers,形勢險峻。史匹堡以其一向拍慣大片的方法,把整個橋的燈光打得既陰沉,卻又有份說不出的熱鬧美感。就像整部《換諜者》,我並沒有感到甚麼強大的迫力,反而透過精心設計的燈光技巧,和重現那個年代的各種東西,包括汽車、服裝、甚至一點那個年代存在的單純而火爆的民族思想,精美得無話可說。
這個故事的原著是《間諜橋上的陌生人》,由Donovan親自執筆。我買了還未看,只是翻了幾十頁,都是非常詳盡的資料紀錄。實際上這位由湯漢斯飾演的人絕對不是個普通的律師,而是個海軍中將,也是戰略情報局法務部長,也代表民主黨競逐參議員。影片將他描寫成一個局外人,只是令觀眾對他有代入感和同情心。
這是一部宏偉巨大的精品,史匹堡肯定寶刀未老,掌握整個電影的氣氛確是大師級風範,看來會是奧斯卡得獎熱門作,起碼湯漢斯和飾演間諜的Mark Rylance都演出精采。
本片的攝影也厲害。整部電影大部份都是頂光,有點黑暗版的教父架勢。而更陰沉,也增加了影片那份壓迫力,無論開始時,湯漢斯為間諜艾寶爾辯護,受到眾多的憎恨和歧視,甚至連家庭/家人都變得不安全。我不能了解這份戰後的心態。湯漢斯為間諜辯護,只有一個天真的理由:人人都應該有機會發言。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但在當時戰爭帶來的傷痕和與蘇聯展開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冷戰,在一般百姓心中如何憤慨,我不敢說我會了解。影片的前部湯漢斯遇到的憎恨和家人安危受到威脅,很多類似的電影都做過了,所以我並不覺得有甚麼緊張刺激。至於後段交換人質才真是影片的高潮。冷戰雙方對今次交換人質事件都沒有信心,都不知道成功的機率有多少。直到湯漢斯站在橋上,我們都未知最後會不會被亂槍射死。史匹堡成功之處是那份無人能敵的華麗感。令影片散發着巨片的格局。而且他也像告訴我們:冷戰還沒結束。是的,我覺得現在才由冷變熱呢!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