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0月上旬,一名露宿婦人在坪石邨麥當勞伏屍餐桌上,足足過了7小時方有食客發現。事件再次喚醒人們關注「麥難民」的境況,及為這家植根香港多年的連鎖快餐店添上異樣的氣息。在老麥吃一個包,喝一杯茶,甚至不費分毫,都可逗留很久。因為便捷,一個商業空間被城市人運用得淋漓盡致。日間有少年談情,學生補習,保險佬簽單;晚間老人拾報,「夜貓」聊天,露宿者睡覺。當你再走進麥記,咬一口漢堡包時,可有想過鄰座正在發生甚麼事?
記者:袁楚雙
街坊打躉談股市
時間:早上10時
地點:沙田分店
餐廳內瀰漫熱香餅的香氣,早餐時段食客由打工仔、學生族,換上一批中老年人「打躉」,他們攤開報紙,有人戴上老花眼鏡,獨自靜靜細閱是日新聞。
閱報人不為意的遠方,總有「黃雀」在後,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等待良機拾取被遺下的報紙,轉售圖利,賺取一元半角。
某角落有兩男一女旁若無人,「匯豐有乜用啫?」、「(某股4個仙呀)咁得閒買多啲貨啦!」你一言、我一語,高談闊論談起近期股市的大風大浪。
兩名大叔甫入餐廳,即迎來店員阿嬌響亮的聲音:「早晨啊兩位!咁耐唔見你哋嘅!」這是一種難以在連鎖店中找到的親切感。阿嬌每天肩負起收拾餐盤、抹枱清潔的重任。轉眼20載,常客中有街坊,也有其他地區遠道而來的老友記,雙方情誼由快餐店開始。未幾一位婆婆以袋佔位,「阿嬌幫我睇住個袋!」便安心去排隊點餐。阿嬌透露,老人家只有周末不外出,「因為冇兩蚊(搭車)優惠吖嘛!」
拾荒婆婆洗假牙
時間:下午2時
地點:觀塘分店
一位戴帽的婆婆坐在餐廳一隅,被3、4個大小袋子重重包圍。婆婆不停用叉戳紙杯裏的東西,記者與她視線對上,獲回贈一個有禮的笑容:「慢慢食吓。」她說,她正在清洗自己的假牙,由此起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的身世。年屆83的她早年從內地偷渡來港後住在港島區的唐樓,「以前有麥當勞都冇錢去㗎!邊似得𠵱家啲細路哥(有得)食麥當勞,幾開心!」
她聲稱獲媳婦寵愛而遷到觀塘同住,話鋒一轉又談回麥當勞,「知唔知點解我哋班婆婆鍾意麥當勞呀?第一坐喺度有冷氣,第二攞水飲唔使錢,第三人哋食剩啲嘢可以執嚟食。我哋班婆婆2、30年前……」此時店員出現:「阿婆婆你唔好阻住我啲客食嘢啦!你唔好又呃人買嘢畀你食呀!」婆婆立即坐正,低頭專心洗杯內的假牙。
職員叮囑記者小心財物,「佢會偷嘢㗎,試過偷人電話」。待職員走開,婆婆又向記者耳語,「佢哋係咪問我同你講咩呀?」她留意到店員在「監視」,把注意力又放回洗假牙上。
清潔阿姐指婆婆長期留在餐廳內,「新抱?有!佢話有囉,我就冇見過嘞!」包圍她的大布袋未拉好鏈,隱約可見內藏一叠叠報紙。婆婆逗留一會後,吃力地拖着大袋小袋離去,路過的餐桌上留下用過的外賣紙袋,她拾起笑咪咪對記者說:「又有個紙袋可以裝嘢嘞,我落去公園搵我班婆婆啦,拜拜。」
補習自修者天堂
時間:下午4時
地點:觀塘分店
放學了,餐廳內的幼稚園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專生難得跨代聚首,全部人埋首字海中尋學問,將快餐店變成補習天堂。
「I am a teacher(我是一個老師)」小女孩執起鉛筆,視線緊貼英文課本上的每個生字,邊讀邊寫,「Miss Chan, She is teaching about...」,每當大人考起她:「呢個即係咩呀?」換來片刻默然,小女孩繼續喃喃朗誦:「English, teacher, classmate...」
至於自修中學生和大學生,來到快餐店原來是希望逃離自修室的魔掌,自修室對中四的廖同學而言是個「靜到連蚊飛過都聽到」的地方。大專生鄧同學更不喜歡自修室的壓迫感。
彷彿自修室是莘莘學子求學問的集中營,也許生活在香港的壓力,早由學生時代便開始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