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在於大陸旅遊業操守(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癥結在於大陸旅遊業操守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九二年,我和老頭子到北京旅行。當時,我只是一個高中生,而我老頭子當時已經離開這個國度近三十年,基本上對這個地方完全陌生。北京城對我老頭子有特殊的意義,那是他上大學的地方。就算到九十年代初,不少地方景物依舊,但人面全非。
在北京的第二天,我們在長安街上見到有人招攬遊客,說只要十多元車費就可以遊長城,沒有戒心下我們糊塗地上了車,結果被送到不同的景點,被威逼利誘要去購物。記得當時我抱怨老頭子貪便宜,也破壞了我第一次的大陸旅行。回想起來,那次不愉快經歷,也教識我一個重要的道理:「便宜莫貪。」當然,有時就算是明知收得貴的吃喝玩樂,也可以是價值與享受不相稱,但便宜得過份的事,背後肯定有更大的代價,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
2010年,香港鬧出了一宗導遊阿珍事件,甚至連大陸媒體也廣泛報道。其時中港矛盾還沒有今天般白熱化,所以在香港的主流輿論,仍然是針對事件對香港旅遊業的影響。2011年初,旅遊業議會推出了所謂的十條規例,當年還有不少旅遊業界人士出來抗議,說會令旅客人數大減,打爛業界飯碗。結果好像是在短時間內見到投訴減少。但常識告訴我們,假如可以透過簡單的監管便能夠解決得了的問題,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問題。社會現象,大多數背後都有深層次的結構缺陷,否則也不會有廣泛的影響,治標不治本,最終還是會故態復萌。

被扭曲的資本主義

日前有大陸旅客在香港因購物問題疑被毆打致死,事件已被廣泛報道,甚至大陸官方媒體如《環球時報》也乘機抽水,說會令大陸人聯想到香港治安混亂和有香港人反大陸人的言行。不過,由於案件已經進入了調查階段,我亦無謂作出個別評論。但就大陸旅遊業普遍的情況,我曾向業界人士請教:「大陸遊客是否在香港才有被迫購物的現象,還是到其他地方的廉價團,旅行社一樣會結合目的地的商戶,乘機逼旅客購物?」我得到的答案是,國家旅遊局曾經下令禁止旅行社類似的勾當,結果團費大增,出境旅客人數暴跌,結果法規還是要留有灰色地帶,問題仍舊。
從種種事件看來,問題癥結在於大陸旅遊業的操守。要知道,在那個國度,辦理出境手續仍然是一種權力,有權力背後總是更大的權力,到最終,一個沒有真正出入境自由的國度,民眾又怎會不被剝削?只不過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時空壓榨,本質沒有分別。
大陸幾十年來,好像改變很大,但有更多的深層問題,沒有甚麼改變。有人說這個國度比資本主義更資本主義,那是最不幸的扭曲和誤解。真正的資本主義,就是人人明白,凡事有代價,表面上免費的東西,背後的代價往往大到不能承受,絕對不會有僥倖。在香港地,我們自小就聽得多:「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可是在那個奇異國度,每天都有人成功以各種偷呃拐騙的手段,空手入白刃,處處都是投機取巧,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金融市場,亦如是,也難怪大陸民眾會以為可以參加極廉價的旅行團,只要緊守荷包,便可以佔盡別人便宜,殊不知旅行團一樣可以將「行動升級」,軟功不行便使橫手,總之就是要達到合理預期。
大陸對金錢扭曲的觀念,已經變態到一個地步,就是反過來將貨銀兩訖、互通有無的平等消費,視為施捨;堂堂國家主席到英國作國事訪問,簽約採購技術和高科技設施,官方媒體也面不紅氣不喘地說成是「送大禮」。這是個窮得只剩下錢的奇異國度,未有條件去談道德。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