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戀物癖》的論文中闡述:「戀鞋的男人,反映了對閹割焦慮。男孩為了緩解焦慮,便在母親和其他女性身上尋找陽具的代替品(如腳、鞋,絲襪等)。」聽似難以明白,但有些事情不由你不信。事實上,戀鞋癖大多只發生於男人身上。男人戀鞋,就像異形在男人肚內鑽出來一樣,如與生俱來,難以置信卻無法解釋。除了佛洛伊德,美籍印度裔神經學家Vilayanur S. Ramachandran嘗試找出一個醫學上的解答,他認為大腦皮層中的感應區,與負責生殖和腳部的神經元非常接近,因此人在潛意識中將足部和生殖器官聯繫起來,而足部與鞋更是密不可分。
唔信?古今中外,男人戀鞋的例子多不勝數。 中國文人有愛腳趾的李白,西方亦有法國作家福樓拜,有嚴重戀鞋癖,在其《包法利夫人》中寫道:「一聽見她的靴子響,擺脫她的決心瓦解。」就連天真無邪的童話故事《灰姑娘》都是經典的戀鞋故事,王子找遍那雙小腳;潮流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有一段腳踝迷戀的風潮 ,清代則有「三寸金蓮」。
無論是中國的纏足,抑或西方束腰的corset,父權的社會都操控着女性身體和對美的價值。記得幾年前日本流行扮牙痛自拍的姿勢嗎?還有高級時裝界流行扮肚痛、腳痛、頭痛的姿勢,點解連女人都覺得靚?這與性被虐狂的心理如出一轍:被虐,源於被愛。
Jimmy Choo廣告 用鞋作性演繹
時裝界大把奇聞,用「鞋」做象徵的出現指數爆燈。鞋的性演繹,比胸圍有過之而無不及。數月前在美國剛開始的鞋展「Shoes:Pleasure and Pain」就以1995年HN Nadja為D&G在美國版《Vogue》拍攝一則經典廣告作海報。廣告中HN Nadja穿上一對高跟鞋,卻扭傷腳,扶着柺杖,身旁兩位美男攙扶,她回頭得戚奸笑。廣告中所傳達的訊息就是:穿上高跟鞋扭傷腳也是有價值。另有例子,澳洲鞋履品牌Loula在著名時裝雜誌《Harper's Bazaar》澳洲版中刊登一幅對女人施暴的廣告:一個被綑綁的女人在車尾箱內,車尾箱門夾着女人的腳,公司當時仍不知好歹,回應指摘:我們認為即將死亡的女人很性感。甚至連被捧上天的鞋履設計師Jimmy Choo亦曾拍過類似的廣告:穿上Jimmy Choo高跟鞋的女人無力地軟卧在車尾箱,用眼神哀求坐在身旁一臉自負的Jimmy Choo;Choo的 「偉大的事迹」不僅於此,2009年美國《Vogue》3月號就以「Power Issue」命名Jimmy Choo一則廣告:一個女人身穿open sides泳衣,蹺起右腳,那又尖又長的幾吋鞋跟,在大髀近下體的位置刺出一道深痕,讓讀者一看就能感受其痛楚,但在廣告中只見女人的下半身,她的左手正解開泳衣的繩結,令人聯想到她正在享受誘惑對方之中。
若女人自知「罪孽深重」,被這些時裝界上的流行符號所騙,可以報讀網上「解毒」課程。我閱讀網上一則反對女性穿高跟鞋的論文時,彈出一則「別再被有毒的訊息殘害,每天練習愛惜自己」的網上課程廣告,課程內容大概是教導女性每天應如何洗腦覺得自己好正、自己同自己傾訴,明白自己需要等日常練習。這些網上課程竟然還可以申請scholarship,若修讀完畢卻嫌冇料到,與H&M一樣30天內保證原銀奉還。
參考資料:
https://languageandliteracytheoryandpractice.wikispaces.com/Media +and+Violence+Against+Women
http://everydayfeminism.com/everyday-self-love/?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link&utm_campaign=2015-Sale-Popup&omcanvas=yoys4ajweg-canvas
http://www.hungertv.com/feature/shoes-pleasure-pain-va/
撰文:陳芷慧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