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咸街清代民房古蹟快被拆

嘉咸街清代民房古蹟快被拆

【本報訊】中環嘉咸街重建計劃如火如荼。有團體在重建範圍內發現清光緒至宣統年間落成、距今逾150年歷史的戰前民房遺蹟,該民房用黃泥混雜糯米水和蔗糖築成,是本港開埠後第一代建築物。由於未納入保育範圍,民房將於重建期間拆卸。有歷史學家形容民房仍存在是奇蹟,認為極具歷史價值。團體將去信市區重建局及古物古蹟辦事處,促制訂保育方案,停止拆卸舊民房。
該民房位於中環閣麟街27至35號,古蹟修復專家王鴻強指該民房原來有3座,憑建築材料估計,應早於一次世界大戰落成。王續稱,該民房是平民居所,其後於20世紀初因瘟疫被拆掉一部份,現在只餘四成外貌。王認為民房至少應被古蹟辦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團體促市建局制訂保育

歷史學家、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指,該建築用麻石做地基,現已買少見少,估計屬中、上環一帶最古老民房遺址。雖然該民房將被清拆,高認為現時制訂保育方案並未算遲,視乎當局「有冇心搞」。
發現民房的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指,在中環卑利街、重建地盤附近亦有甚具保育價值的石渠和舊柴舖招牌,她將去信市建局促制訂妥善保育方案。市建局回覆本報時承認,閣麟街民房將於重建期間拆卸,未打算將其列入保育項目,至於嘉咸街和卑利街的石渠並不屬市建局重建範圍內,不受工程影響。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