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約時報之報告,特別上網查閱菲律賓之教育制度。1946年獨立之前,菲律賓沿用美國制,獨立後便去殖化,學童自6歲入小學,為期6年,12歲入中學,為期4年,16歲之後學生便出外工作,或入讀職業訓練學校,或攻讀大學。2011年,阿基諾總統開始引入12年教育制,叫做K-12計劃,即是說,2011年入讀中學的學生,要讀6年中學,2017便有第一批6年制中學畢業生,與絕大部份國際教育體系相同。
阿基諾總統在2010年上任,他競選時便提出「12年教育」的競選政綱,極受歡迎,怎知道一開始實施後,教育理想便敵不過生活現實,人民紛紛反對。今年本是2011年入讀中學的學生畢業年份(依舊制),但按新教育規例,還未有中學畢業文憑,要繼續讀下去,於是窮人覺得「大難臨頭」,紛紛反對,上街示威,告上法庭,意圖阻止新制的實施。
讀多啲書,有乜唔好?紐約時報記者在反對聲音四起的奎松市(Quezon City,馬拉近郊)訪問一位懷孕母親,她已有四個仔女,自己冇工做,老公有月薪一百美元,根本不夠家庭使用,好想仔女盡快讀完中學,出外搵工做,幫補家計,故此反對仔女要多讀兩年中學。中學教師校長又反對,原因係學生太多,課室唔夠用,一間Batasan Hills中學已有學生一萬三千人,校內擠逼不堪根本唔想學生留校多兩年。
最悲涼嘅,就係大學教授群起反對增加兩年中學教育。根據舊制,16、17歲學生已可進入大學,但新制中學要多兩年,即是2017/18先至有新鮮人入大學,中間有兩年,大學冇法子收到中學生入學,於是大學唔夠錢用,據估計要開除二萬五千個大學僱員。教授平時可以講理論、理想,一旦要佢地在一個貧窮經濟體系失業,冇飯開喎,一於利益行先,教育理想可丟埋一邊。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俾普林斯頓大學嘅蘇格蘭裔教授Angus Deaton,佢嘅學術專長就係研究扶貧、減貧,據講在印度有好大實際影響。如果請迪頓教授去菲律賓做顧問唔知會有乜計仔呢?傳統經濟學話透過教育來扶貧,最為重要,但菲律賓就出現活生生例子,要雞(教育)還是要雞蛋(搵食)先行?窮國唔夠錢興建多啲學校,培訓更多教師,但又想與國際教育制度接軌,增加人民之長遠競爭力,究竟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