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牌是街道的靈魂,但本港街牌個個如一,黑框、黑字、白色底,循規蹈矩得不甚尋常,但原來一切皆有迹可尋。2005年路政署實施「更換街道名牌計劃」,耗資1,500萬,將舊街牌設計統一化,令全港1.9萬個街牌面貌從此變天,幸仍有部份古老街牌獲批「留低」,仍然隱藏城中大小角落。今次我們便來到灣仔露天街市,在喧鬧聲及魚腥肉鮮味中,尋找那藏於街市中的古典街牌遺迹。
灣仔露天街市主要由幾條南北街巷交匯而成,包括太原街、石水渠街、太和街、三角街、灣仔道及東西向的交加街等,這個早於20世紀初已發展的濕貨市場,為附近的草根階層帶來生機,而多個隱藏於舊廈外牆的鐵製T形街牌更見證着街市變遷的微妙歷史。這堆古典街牌,大大話話都有五十多歲,中英文街名以粗黑線框住,並以生鐵一併鑄成,而中文街名則由右至左排列,其中太和街及交加街的舊街牌,同樣附於舊廈外牆,無獨有偶的是,它們均與鮮肉檔為鄰,正好遙望砧板下的手起刀落。
來到一街之隔的三角街,它的街名暗藏玄機,由於它與鄰近的莊士敦道及灣仔道,包圍着一塊三角形地段,故有此得名。不過,大隱隱於市,三角街的舊街牌位置更隱秘,雖然同在舊唐樓外牆,但一大半被廣告架檔住,一不留神就會錯過。
記者:陳淑霞
攝影:梁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