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今年9月起實施幼稚園去小學化,規定幼兒教育一年級課程不得包括寫字教學,以免對幼兒手腕肌肉發展不良。本港教育學者大讚澳門做法,批評香港遲遲未落實15年免費教育,令幼兒教育變成消費市場主導。
本報上月到備受澳門家長追捧的澳門培正幼稚園直擊無字班上課實況。該幼園於數年前參考台灣活動教學,透過主題活動、遊戲教導學童,老師將中英句子、數字及科學滲入自製的遊戲教材,K1幼初班學生只需口頭學習語文文法,從教材中學認字,訓練閱讀能力。
幼童較主動
培正主任劉玉玲稱3歲幼童手指小肌肉發展未成熟不應執筆寫字,「遲寫字唔係問題,幼童認多啲字,閱讀能力強,到5、6歲開始寫字就好快上手」。她指現時學童主動性比以前強,絕不會輸在起跑線。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9月1日起推行「幼兒教育課程指引」,要求全澳幼園規劃3年制幼兒課程,要以遊戲活動教學法啟蒙幼童思考。指引規定教師不能強迫3至4歲幼兒班提筆寫字,每周教學時數不得多於900分鐘,每堂最多40分鐘;兩節課之間要安排幼童午睡足兩小時;體育活動不得少於一小時,確保幼童有足夠活動量。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潔薇指,本港幼園普遍行半日制,澳門則全日制,故澳門幼稚園有條件安排寬鬆上堂時間。幼兒身心仍在成長階段,每日下午宜安排一小時睡眠。她稱港府1996年課程指引已不鼓勵幼園抄寫學習,但本港沒有15年免費教育,幼稚園受消費市場導向。由於港媽偏愛艱深課程及認為越早寫字越好,故課程設計側重催谷式教育,令幼教發展畸形。
■記者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