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碌半生未言累寧伯盼過新生活

勞碌半生未言累
寧伯盼過新生活

【本報訊】六十年代內地大饑荒,死人無數,那時候年輕的寧伯為了活命偷渡來港,遇上本港工業發展,在工廠打工養自己,工廠北移他轉做看更自食其力。5年前肝臟附近長出一個如雞蛋般大的腫瘤,他再面臨生死抉擇,求生意志引領他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可是癌症去年復發更擴散至頸椎,影響雙腳活動,前路艱險,他決定再為生命而戰。

記者:黎梓緯

「當年連解放軍都搶蕃薯食!」1962年,寧伯剛滿18歲,53年前的舊事仍歷歷在目,那是中國苦難日子,經濟差,大饑荒,餓死人。鄉間吃不飽,他與幾位同學瞞過家人,抱著籃球從珠海游水偷渡至澳門,在澳門工作兩年,再登上開往香港的大船,來到獅子山下的英國殖民地定居至今。

毅然離開家鄉,寧伯沒害怕,那刻只想著快點逃離吃不飽的地方。20歲時,他在香港當起布廠任學徒,雖然薪金不高,名副其實的「餐搵餐食餐餐清」,但那些年,肯做就有機會,他憑努力成為大工,至50多歲時工廠北移,寧伯只能轉當保安維生,繼續養活自己。

多年前,他年邁退休,身體一直尚算健康,直至2010年一次身體檢查,竟發現肝臟附近長有一個惡性腫瘤,由於毫無先兆,即使見慣風浪的他亦感突然。再面臨人生考驗,他決定接受切除腫瘤手術。手術成功,惟至去年他突然發現自己走路不穩,有時更控制不到雙腳,求醫後竟證實肝臟又再長出一個約一厘米的腫瘤,癌細胞更已擴散至頸椎,壓著控制手腳的神經線。

院方立即安排切除腫瘤手術,惟只能割走頸椎近背部的腫瘤,現時他仍要戴頸箍保護頸部傷口,至於另一邊近胸部的腫瘤則須靠標靶藥治療,領綜援的寧伯未能支付龐大的醫療費。

現時寧伯走路時不太穩定,雙腳經常出現蹦緊、麻痹,他自嘲走路時「好似飲醉酒咁」,跌跌撞撞。人生多變,馬死落地行,為省錢,寧伯每日步行40分鐘,由九龍城寓所行去深水埗買餸,煮飯執屋一腳踼,算是鍛煉身體。家中的電器及家具都是朋友送贈或在街上執拾。癌病再來襲,堅強的寧伯絕不害怕,希望再次打敗對手。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派出關顧主任了解「寧伯」的情況後,得悉他無力負擔自費標靶藥費,正協助籌措治療費用。亟待善長發放愛心支持「寧伯」,讓他繼續活下去!

「寧伯」暖流編號:C4001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 http://bit.ly/facebook_adcf
蘋果基金YouTube頻道: http://bit.ly/youtube_adcf

蘋果基金接收捐款戶口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如捐款至指定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捐款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日報》亦捐出1%盈利予基金,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網上捐款捐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