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像過,即使你沒有固定收入、不用簽合同、也沒有抵押品,銀行也願意借錢給你?上星期我去了中文大學,聽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及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分享他從四十年前走出象牙塔,個人出資27美元借款給42個窮人開始,到今天發展成為社會企業典範的故事。
目標是零貧窮零失業
其實鄉村銀行只是教授實踐社會企業理念較廣為人知的例子,他的奮鬥目標亦遠不只於一兩個項目做出成績,而是三個「零」:零貧窮、零失業、零碳排放。
對貧窮及失業,他堅信只要人人像他的借款人一樣有企業家精神,不把自己當成問題,而是積極去解決面對,問題便自然消失。鄉村銀行式的微型貸款,亦正是為眾多欠缺資本做點小生意的人充權。他更直言,若教育制度只為訓練年輕人將來成為企業的「奴隸」,而不是釋放他們的心靈和眼界,此等教育棄不足惜。
對教授來說,做生意和解決社會問題完全可以互不牴觸:不錯,賺錢是一個強力動機,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認同只要能幫助人,錢不需要賺到盡。這點我也從身邊不少朋友、特別是年輕人身上觀察到,似乎亦正是一個可喜的世界趨勢,例如美國著名的非牟利團體「Teach for America」,每年招募幾千名大學畢業生到低收入社區學校當兩年全職教師,由於申請者眾多(包括每年近兩成哈佛畢業生),八位當中只有一位被取錄!
教授鼓吹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人家做生意講copyright(版權),處處提防被抄襲,我卻相信copyleft,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好點子,永遠有一份留(left)給你,歡迎大家採納並發揚光大!」
原來75歲的教授近月受嚴重背痛困擾,在中大演講當日要接受針灸紓緩,但一站上台立刻精神奕奕,侃侃而談。
翌日我有幸到他酒店房間拜訪,他背痛厲害得不方便坐下,但仍笑容滿面分享他的看法,結果大家就站着聊了一小時。這份信念和毅力決不是一般抱打份工心態的人所能理解。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