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片《換諜者》以50年代美蘇冷戰初期為背景,美國政府找來由湯漢斯飾演獨立律師占士,替被FBI緝捕後等待審訊的蘇聯間諜魯道夫(馬克懷倫斯飾)辯護,雖然案件涉及間諜備受傳媒及公眾關注,更危害家人安全,但湯漢斯相信公義還是答應,事有湊巧美軍偵察機被蘇聯擊落,FBI怕機師會洩密,湯漢斯要奉命遠赴柏林跟蘇聯展開秘密談判交換人質,當中危機重重。因為電影有冷戰背景又涉及政治陰謀,加上金像編劇高安兄弟有份為電影編劇,不但把湯漢斯的個人特質融入角色中讓湯漢斯再展現超班演技外,又崇揚美國司法制度、展現人民身處國家之中面對戰爭的心態與無奈,因此被指為有機衝擊奧斯卡的電影。
從敵對變朋友
史匹堡特別喜愛故事對間諜的描寫,並非荷李活動作片典型的英雄,更再度找來湯漢斯,演繹一位平凡得我們甚至完全不會留意到的律師:「湯漢斯的道德品格,以及他如何用名氣來對社會作出貢獻,令他成為飾演這個人物的絕佳人選。」不過真正吸引湯漢斯演出的原因,卻是角色跟蘇聯間諜之間雖各為其主、但惺惺相惜的友情:「他和魯道夫最初是辯護律師與被告人的關係,但慢慢地發展出友情,占士覺得他是為一個好人來辯護和爭取。」最後角色的抉擇,更造就令觀眾意外的結果。
扭轉歧視目光
電影走訪了紐約、柏林和波蘭取景,營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監製Marc Platt說:「拍攝《換諜者》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好像拍了兩套不同的電影,各自代表着占士執行的兩個任務。他於布魯克林為魯道夫出庭辯護是一齣,而當他遠赴柏林執行換諜談判,則是另一套戲。」
史匹堡坦言《換諜者》是高舉踏實地做着不平凡事的平凡人:「我喜歡這故事的其中一點,是很多人其實身不由己,要站在一個危害自己國家安全的敵國間諜那邊,亦不是易事。」到最後,周旋兩國之間的湯漢斯得體地執行任務,扭轉家人甚至國民的眼光,令誤解的人重新認識他,成就出一個平凡英雄。
撰文:盧葦
【選角難】馬克同湯漢斯鬥好戲
要找個能跟兩屆影帝湯漢斯匹敵演對手戲的,絕非易事,更何況蘇聯間諜魯道夫的選角於戲中攸關重要,角色除了具濃厚的藝術氣質外,於木訥外表下他亦需要讓觀眾感受到他精忠、深不可測又人性的一面。
最後導演史匹堡找到英國電影及舞台劇演員馬克懷倫斯(Mark Rylance),更大讚他道:「馬克是位出色的演員,我看到他在《十二夜》的演出,就認定了他是適合人選。」演過不少舞台劇的馬克奪過東尼獎,並認為角色無私愛國之心最引人入勝,他說:「魯道夫其實是個潛伏間諜,但他不是主腦,只是執行任務。」最後他成功展現與湯漢斯之間一份深藏於心底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