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16日,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有一名男嬰出生,他就是香港第25任港督麥理浩。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共經歷28位港督,以麥理浩的民望最高、任期最長兼對香港貢獻最大。
1971年11月19日至1982年5月8日長達10年6個月的任期內,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廣建房屋、拍板興建地鐵,將香港約40%地方闢為郊野公園,提升基建,又設行山徑、康樂文化設施、公共空間及醫療設施等,實踐他在就任演辭中發表的施政方針,力求繁榮進步,讓香港生活更美好。他在1982年卸任時,連左派報章《文匯報》亦有發表文章讚揚其任內施政。
為基層及弱勢社群,在房屋、教育及社會福利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政策直至今天仍具影響力,讓普羅市民受惠。1972年10月,麥理浩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十年建屋計劃」,翌年設立房委會興建公屋,及設立新界的新市鎮,1976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讓中下入息家庭有安樂窩。在麥理浩任期內,香港共發展六個新市鎮、33個公共屋邨、16個居屋屋苑及重建11個舊式屋邨。
七十年代初,香港才實行六年強迫小學教育,麥理浩上任後認為需提供更全面的教育,1974年發表一系列教育報告書,如《九年免費教育》及《未來十年的香港中學教育》,原訂在1979年推行九年強迫免費教育,最終提早在1978年實施。為配合香港工業發展,任內創立多間工業學院與職業訓練中心。
至於社會福利方面,麥理浩上任前,香港沒有全面的扶貧援助政策,只有少數弱勢社群受惠。麥理浩認為政府有責任扶助弱勢人士,不應由慈善團體主導或自由市場調節,所以擴充社會福利制度與規模。1972年調高公共援助金額,令市民在應付膳食開支外還可支付其他必要生活開支,1976年制定物價指數讓公共援助金額能充分反映實際物價水平,1977年放寬援助金額的受助人申請資格,讓老弱貧民以外的15至55歲健全但有需要人士也可申請,1980年,在公援引入殘疾補助金,為局部傷殘人士提供額外補助;1973年引入傷殘老弱津貼計劃發放「生果金」;1981年,向12至25歲全日制學生發出乘車船優待證;在全港設立十多個社會福利署辦事處,並增加約200間兒童服務中心,使社會福利趨向多元化。
上星期,香港扶貧委員會高峯會公佈最新貧窮情況,去年貧窮人口96萬人,較前年減少1萬人,貧窮率微跌0.2個分點,超然人士認為扶貧工作初見成效。以香港730萬人口計算,96萬人這數字,代表香港每100個人有13個跌入貧困中,加上社會經常發生「正常生活」事件,更讓人懷念麥理浩。這位高民望港督於2000年5月27日,在家鄉蘇格蘭病逝,享年82歲。
記者:黃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