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澳門自2002年開放賭牌後,賭枱數目、博彩業員工人數及薪酬,過去10多年倍增。今日當地經濟增長已甚為依賴博彩業,形成單一產業經濟,截至2013年博彩業佔當地GDP為46.1%。當博彩業去年開始遇冷鋒,政府要實施緊縮政策,為當地經濟響起警號。
澳門回歸前,賭業由「賭王」澳博(880)主席何鴻燊壟斷,當時規模未有現時的10%。02年政府決定開放賭牌,之後10多年,博彩業踏入「黃金時代」。據澳門統計局資料,02年賭枱數目339張,5年後急增至07年時的4,375張,增幅達12倍。今年第2季有5,814張,即過去13年內,平均每日新開賭枱1.2張。
政府單靠博彩稅收已足夠維持開支,2000年未開放賭牌時,經常開支為74.84億元(澳門元.下同),博彩稅收有56.47億元,可以應付75.5%開支。去年底博彩稅收急增23.2倍至1,367.1億元,同期經常開支只是579.49億元,即1年稅收,已夠政府兩年使費。
影響餐飲零售業
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認為,博彩毛收入按年下跌約30%,對政府財政狀况未有大影響,「政府仍有盈餘。」澳門財政局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8月財政結餘,較去年同期跌60.2%,但仍有288.63億元。
不過,馮家超指博彩業下滑卻會引起「遞推效應」,如高檔食肆要減價吸客,層層影響下,會擴散至其他行業。不過,他對前景樂觀,認為澳門有地利之便,隨着更多新度假村落成,可望吸引更多旅客。自08年以來,澳門政府每年向合資格的居民派錢,8年來從未間斷,每人已獲派5.7萬元。不過,隨着博彩業遇冷,能否連年派錢已成疑。
記者:岑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