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城市人生活忙碌,做假日農夫儼成潮流。幾位年輕人逃離繁囂,跑到上水梧桐河畔成立「土丘」,資源盡量就地取材,用村邊廢木做椅,田邊泥土做碗,再吃口田園飯菜,為身體及土地減輕負擔,對土地多一點尊重。這種生活,你可有興趣體驗一下?
新聞中的上水硝煙四起,水貨客加行李箱輾過烽火大地,偶有本土組織反噬,猶幸紛紛擾擾都被梧桐河阻隔。過橋後是另一個世界,疏落小屋點綴漫山遍野的綠,保留上水多個世紀前的幽靜風光。
沿林蔭夾道的梧桐河走,偶見村民放牧黑山羊,村民都覺得這裏似世外桃源,是都市一道秘景。看見引水道,走向遠處華山的方向,約十分鐘路程走進華山村的「土丘」。土丘是個自給自足的小天地,主力成員是四個年輕人小孔、阿沈、Tommy和高先生,都是八九十後。他們把土丘稱為生活實踐空間,因空間用途隨時改變,三層高的村屋是高先生的居所,屋側有大片空地,他找來朋友夾手夾腳搭天幕,組建開放廚房,還DIY爐具桌椅,廚房旁邊是客廳及教室,用來教陶瓷班及木工班。相隔二十米,他們剛租了農田,正在堆肥。四人假日相聚於此,喝杯台灣雨林咖啡看看書,天朗氣清時製陶、做木工,悠然過日辰,相當有生活態度。
拾柴薪煲飯 用棄置原木做椅
土丘之所以叫土丘,皆因裏頭的用具盡量用房子周邊的天然資源製作,一切取自土地。除在華山附近拾取柴薪煮飯,居所附近有處空地堆滿政府及企業棄置的原木。他們重新打造廢木,用來做小家品,如木椅、砧板、餐具、槌仔等等。我剛來到,見四人正在炮製午餐,小孔用山邊枯枝生火煲飯煨番薯,小孔:「柴火煲飯更有飯香更好味,跟電飯煲是兩回事。」
就地取材是土丘陶瓷班特色,陶泥都使用在土丘附近挖掘出來的泥土。製作前,土丘的陶藝班導師阿沈會帶大家進行簡單泥土導賞,從掘起來的泥土,可以窺見以前土地的使用情況,如在土丘對出荒地,可以掘出膠製品,因以前村民常在此棄置電器、家具,至於在隔鄰農莊「鄉土學社」那邊的泥土則較淺黃,用來做陶瓷,出來的質感會較幼細。講解完,她帶泥鏟、大瓢子及鑿井工具,招招搖搖到田地掘土。阿沈:「要掘大約至二米深的紅土才能使用,因為黏性較強,表層黑土主要用來種植。」在淺層泥土裏可以見到枯枝、蝸牛殼,掘至一米以下,泥土開始帶點橙紅色。「這跟香港氣候有關,因多雨潮濕,加上這兒是高地,泥土內的礦物質容易被沖走,留下鐵質染成紅色。」
用廚餘堆肥 烤荔枝木做炭筆
敲敲掘掘一小時,擔泥回去,阿沈比坊間陶泥班多教幾個步驟,包括先把曬乾的紅土敲碎,隔篩取出較細碎泥土再混合清水做陶泥,之後才搓泥、做碗、燒製,有時還會用灰做成灰釉上釉,盡量取諸自然,不加入化學物質。搓搓揑揑,悠悠然花掉整個下午,晚上用本地泥土燒成的碗盛本土生產的食物,捧上手另有一番味道。阿沈:「土丘講求循環,食物、器具取自泥土,又還諸泥土。」他們把用剩的廚餘及在周邊割下來的野草,倒在田裏做堆肥,再蓋上大塊布料,讓微生物發酵產生攝氏80度高溫,滋養泥土。熱力焗廚餘的味道有點像垃圾車,不是項輕鬆工作,但對泥土有長遠好處。最近他們還在研究如何做炭筆,用高溫烤木頭然後藏於鐵盒中。「愛畫畫的朋友指,用荔枝木炭筆掃描臉孔,竟比外面的炭筆更柔和。」
不時不吃 善待身體
四人各有原因聚集土丘,大都因為城市生活忙碌,對身體造成負擔。高先生是土丘發起人,以前是電影工作者,忙到氣咳是常識,「公司規模越大,工作越多,投放於每套電影的時間越少,創作漸失自己風格。」私人時間蒸發於匆忙之中,身體與精神發出警號,協助拍攝有關東北農業發展的影片後,事業心一角受動搖,遂來到上水梧桐河畔田邊,打算重新找回生活,算是典型都市人從農的寫照。
小孔本身任職空中服務員,本身打算乘機四處旅遊,不過幻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完成一天航班工作身心俱疲,走下空蕩蕩的機艙更覺空虛,後來參加WWOOF(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協助有機農場生產有機農作物的國際性組織)去澳洲農場打工,才發覺農夫原來好有生活態度,「農夫好嘴刁,以前常聽父母說現在的農產品冇味,番茄沒有番茄香,食雞又冇雞味。去到澳洲農場才初嚐到農產品的鮮香,例如喝到未均質化的新鮮牛奶,健康之餘,好味到不想再飲加工奶。」香港大部份父母若知道子女想當農夫,大概會鬧家變,小孔雙親反而無所謂。不願上鏡的Tommy接着說,城市裏的食物選擇好像很多,但其實好少,例如餐廳普遍多肉少菜,菜式四季如一。土丘開飯,會從香港東北各農地搜來時令食物,可以減輕身體負擔。其實飲食文化跟氣候相關,大自然跟泥土早已安排好,夏天長瓜果,冬天長菜,俗語說「冬食蘿蔔夏食薑」,按時節進食才可善待身體,真正識食不僅講究有機無機、有毒無毒。
下田流汗 正常排毒
阿沈修讀設計,這位嬌滴滴的女生沒有受到優待,同樣要下田、擔泥,會否覺得辛苦?「中午之前太陽不會太猛烈,而且人正常要流汗排毒。以前整天坐在冷氣辦公室,沒有接觸陽光,幾乎每個月都病一次。」在土丘,她覺得很舒服,隨心所欲,就留下來。
土地一向也為我們解決基本生存所需,食物、木材、草藥,到回收廢棄物。在土丘,生活回歸基本,就地取材,下田、劈柴、煮飯,似乎真的夠一般生活所需。黃昏,炊煙又起。四人連同朋友在天台的昏黃燈光下晚餐,農田郊野簇擁小樓,只聽見鳥鳴狗吠,碗筷碰撞,大家靜靜地閒話家常,這種氣氛,原來很治癒。
自製陶瓷
自種自吃
自製家具用品
華山村小史
上水華山村是原居民村,住在上水的小孔指村民多姓廖。廖姓居於上水可追溯至14世紀,祖上在南宋末年由福建省來港,本屬客家,但生活習慣已被本地宗族同化。華山有塊求雨碑,反映當地居民久遠的農業文化。
土丘
上水華山村7號
facebook查詢:土丘
記者:臧諾
攝影:鄧鴻欣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