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悠久的59個鑄有英國皇家徽章的郵筒,正面臨被消失的危機。正如特區政府許多無事生非的作死行徑一樣,本來這些小事情做或不做皆可,但為官者刻意向北京擦鞋,不惜做這些挑動市民情緒的舉動。然而,這件事也不無裨益,筆者的內地朋友說:「以前不知道還有這樣特色的郵筒,趕緊去找。」
港府去殖民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只不過人們多是健忘的。例如,香港歷史檔案館早前舉辦關於「郵服」的展覽。時下郵差的制服是綠色的,但以前是黑色的。又如,現在隨街可見的綠色郵筒,原來是紅色的,因為英國的郵筒是紅色的,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郵筒被塗成綠色,因為中國的郵筒是綠色的——郵筒,也是宣示主權的工具!
但除非將歷史書全都改寫,否則歷史永遠無法抹煞,現代郵政系統乃是英國人帶給香港的。何止香港郵政,全世界的現代郵政系統都可追溯到英國。1837年,英國人羅蘭.希爾爵士(Sir. Rowland Hill)撰寫小冊子《郵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提出許多直至今日仍沿用的建議,如:無論距離遠近,郵件一律有最低郵費、取消官員、貴族免費郵寄的特權、大大降低郵費。換言之,前現代郵政與現代郵政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為少數特權人士服務,後者為普羅大眾服務。而希爾爵士最為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郵票。時為1840年,世界上第一張郵票——「黑便士」誕生。這年,正是中英爆發鴉片戰爭的年份。翌年,香港郵政成立,香港成為第一批進入現代郵政系統的地區之一,現在和中國一樣,也是國際組織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
上年紀的香港人或許還記得位於中環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的舊郵政局,亦即今日環球大廈所在地。那是一幢西式建築,十分有特色。但於1970年代因為修建地鐵中環站的緣故,舊郵政局建築拆除,郵政局遷至康樂廣場。而舊郵政局只保留下四根門柱,現在位於嘉道理農場存放,取了個俗不可耐的名字叫「四柱擎天」。若非有心人,根本不會也不想去知道這些物件到底有怎樣的歷史。香港殖民地的歷史,被分拆到無數小角落,遺失人間。
自信的政府會坦然面對過去
現在香港政府處處強調去殖民化,背後暴露出的是極度的自卑。一個政府,不敢正視自己的歷史,先對歷史進行分類,凡好的就大講特講,凡不好的就遮遮掩掩,這就是自卑。真正自信的政府,坦然面對過去,尤其是那些所謂的污點。如美國政府,要向曾經屠殺印第安人以及排華法案道歉。如台灣政府,無可否認曾被荷蘭、日本殖民的歷史,馬英九亦要公開向二二八事件死難者道歉——香港政府距離這樣的自信顯然還很遙遠,而香港現在比去殖民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要去自卑化。
英國殖民香港的痕迹,會因為消滅59個郵筒而消失嗎?不。所有的歷史書都告訴我們,人類之現代化乃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今天的全球格局是「日不落帝國」奠定的基礎,而眼下的全球霸主美國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假如連這些基本的事實都不敢承認,那就一定看不懂香港,看不懂世界。
說實在的,整個中國的改變都是英國人帶來的。要不是1840年英國的那一聲炮響,中國或許還活在自己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是英國強迫中國進入現代化,國人醒覺,才有了後來的維新變法、推翻帝制、實現共和、爭取民主……所有一切,無論你覺得侮辱也好,憤怒也罷,甚或羞愧,歷史就在那裏,不增不減,冷眼旁觀。想要抹煞歷史的人,只不過是歷史上的小丑。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