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建制派大包圍 (工黨立法會議員 何秀蘭) - 何秀蘭

如何突破建制派大包圍 
(工黨立法會議員 何秀蘭) - 何秀蘭

黨爭是毫無建樹的事情,不值得花時間精神。我寧可加入多兩個審議法例的委員會,或者看多兩本書,增加知識,也好過介入黨爭。但是面對建制派全面奪取立法會內大小委員會的主席位置,並且過去多次運用主席的權力,壓制議員監察政府的職權,民主派別無選擇,惟有迎難而上。
立法會內各委員會主席除主持會議之外,更有權決定開會的日期和議程。這種權力可以令議會第一時間監察政府,亦可以慢慢安排會議,延誤質詢政府的時機。由於各個政策事務委員會每月只有一個兩小時的例會,只夠討論兩個項目,遇上突發事件,就必須馬上召開緊急特別會議,請官員出席接受諮詢。不過,由建制派出任主席的委員會就試過「唱慢板」的情況,市民緊張,但他們不緊張。

泛民選民意願被矮化

例如鉛水危機,7月5日,有議員揭發啟晴邨食水含鉛超標,房屋事務委員會遲至7月22日才開會討論,內務委員會更遲至9月1日,差不多兩個月後才開會質詢政務司司長及其他相關官員。又例如去年警方向市民發射87枚催淚彈,民主派提出馬上開會跟進,但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遲遲沒有召開會議。及後有警察涉嫌處事不公,七警暗角打人案,委員會遲至10月27日才開會討論。
如果立法會能夠第一時間開會,令有關部門必須回應,我相信官員會盡快處理危機,有所忌憚,不敢失職濫權。
主席亦有維持會議秩序的責任,若議員行為不檢,主席可請議員離開會議室,可謂處以「極刑」。去年6月,財委會審議新界東北撥款時,梁耀忠議員因官員迴避問題,不斷追問,竟被主席勒令離場。而內會主席亦數次威脅運用權力趕走議員,令議員無法追問,官員則遊花園,亦可輕易過關。
立法會內共有25個委員會,民主派佔議會近四成議席,按過往傳統,可按比例協調得九至十個主席位置,但2012年開始,建制派不再尊重傳統,將民主派出任主席數目壓減到三至四個,今年更揚言只留兩個主席位置予民主派。
因為立法會有功能組別,雖然民主派取得過半數選民支持,在議會中卻處於劣勢。雖然如此,我們惟有更加積極用心議事,做好政策研究、調查社會現況,充份掌握議題,在議會上向官員提出紮實具體的質詢,迫使官員提供更多資料,打開透明度,為市民把關,補議席的不足。
同時,市民亦可主動聯絡議員,要求議員在事務委員會上反映意見,甚至直接致函委員會主席要求召開公聽會,令政府官員不能迴避民意。然而,最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取消功能組別,讓真正代表民意的議員重掌議會,才可徹底扭轉過半數選民意願被矮化的劣勢。

何秀蘭
工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