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
【本報訊】香港常見樹木洋紫荊硂羊蹄甲除會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還排放大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間接加劇空氣污染。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發表報告,指全球暖化與空氣污染有因果關係,「燃燒化石原料絕對係一個惡性循環」,促政府致力減排外,還需研究樹木品種對空氣污染影響。
記者:趙雅婷
植物會排放不同化學物以抵禦昆蟲侵害或復原損傷,而香港常見的洋紫荊、羊蹄甲等蘇木類樹木等會釋放大量VOCs,以驅趕昆蟲及吸引授粉;櫟樹、桐樹及禾本科植物就近乎零排放。VOCs會與工廠燃燒化石原料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發生化學作用,產生臭氧,而氣溫上升會直接加快該化學反應,令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增加,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化合物。
專家籲小心選擇植物
樹木雖會重新吸收臭氧,惟當濃度過高時,樹木吸收速率不足以抵銷排放所造成的影響,就會加劇空氣污染。戴沛權強調植物對環境是利多於害,「其實有好多其他植物都唔會大量排放,只係我哋要更加小心去選擇植物嘅種類」。
研究以超級電腦模擬結合1980至2010年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氣象硂地表數據作分析,發現30年間中國夏季氣溫最高上升3℃,地表臭氧濃度增加,是整個大氣中臭氧濃度的2至20%。比較30年前,中國每年多近3萬人因吸入由人為排放的臭氧死亡,當中近4,400人是因氣候變化,而東南亞地區有約65,000人因此過早死亡。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吸入臭氧後會令氣管更易引起發炎和水腫,故本身已有氣管慢性病如哮喘、慢性肺氣腫等病人,在臭氧濃度高的日子,會更容易引致氣管阻塞病發。